一、形态特征
茎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脉纹明显。
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内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
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二、生长习性
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草丛、灌丛、林下沙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都能生长,常野生在溪边湿地、村边、沟边、田边及林下。
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三、分布情况
溪黄草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台湾。苏联远东地区,朝鲜也有。
四、化学成份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A、B、D,以及尾叶香茶菜素A,2α-羟基熊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甙。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溪黄草甲素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土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更多溪黄草图片信息请继续关注图老师装修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hu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