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各地拜年风俗 你都知道吗

沈媛媛

沈媛媛

2023-12-20 11:36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都是属于过年时期,当然过年更是少不了拜年,各地的拜年风俗你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就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哦!

春节各地拜年风俗 你都知道吗

东北地区:大年三十点长灯,彻夜通明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chunjiebainian/)

东北过年的风俗包含但不仅含吃饺子、点长灯、给压岁钱、不剪头、不扫地等风俗。

东北过年的风俗很多,其中南北通用可能就是吃饺子和给压岁钱。东北吃饺子一般是在除夕夜和“破五”日,除夕夜吃芹菜馅,寓意勤勤恳恳,不是酸菜馅,另外还要包入硬币、方块糖等讨个彩头,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破五则是指正月初五,驱邪避灾的日子,这一天不仅要吃饺子,还要放鞭炮,驱逐穷神。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民间流传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西北地区:美食多样,“社火”拜年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年俗,相对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来说,青海各地的年味比较浓厚。

从进入腊月开始,农村人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一般在腊月十七八开始杀猪宰羊,为过年做准备,青海人很少吃米饭,到了腊月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炸制一些油饼、馓子、花卷等面食食品,它主要是用青海当地的菜籽油为炸制原料,以白面为主原料制成的食品。

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因地处高原,所以青海人过年走亲访友肯定离不开酒,一般以青稞酒为主,到别人家拜年,都会有美酒相伴,由主人一一敬酒,而后划拳喝酒,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来客的尊敬和欢迎。青海过年的周期比较长,在农村,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算真正过完了整个春节。青海人过年还有一个习俗,同样是耍“社火”。社火开演,先是打鼓敲锣走圆圈,走成一个很密集的圆圈然后逐渐走散开,走成多行,随后,灯官老爷手执扇子随着鼓点走入社火队前列,所谓的扇子也就是一把短扫帚,寓意扫除晦气带来顺利。

在陕西,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晚,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过年期间,关中地区一般在初五后,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舞龙耍狮,热闹非凡。陕北自然会敲起闻名世界的安塞腰鼓,唱起动人心魄的信天游,扭起轻轻洋溢的秧歌舞。在相互拜访的过程中,关中人会带上自家作的“大礼馍”。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各有各的讲究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该地区民族众多,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西南文化。

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时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也成了四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他们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居民们身着盛装进行民俗表演。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凤凰古城的部分居民都会身着盛装,在街头进行民俗表演,欢庆新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chunjiebainian/)

春节前,云南一些地方会举行大型的跳歌活动。入场的男女手拉着手,自然地围着篝火,随着音乐的节奏,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取一根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云南人称此春节活动为“放高升”。除夕之夜,往装着烧红的炭和松针火盆里洒醋,用醋蒸汽来清洁空气,然后关门把火盆倒掉,寓意着一年的晦气被彻底驱除出家门。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面跟着一个笑眯眯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过节前一天,在祖先牌位前插上两只点燃的香条和两根青松枝,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树,谓之祭树神,之后就杀鸡做饭,接祖先和祭锅庄,求他们保佑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平安。第二天要背纯净水和吃年饭,还要举行赛马、打靶、摔跤、跳高、踢毯子等活动,山歌唱不完,欢乐满山寨。

在重庆,除夕前几天,家里必定会来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扫除。上至天花板,下至沙发脚,不留一点尘埃。杀好的年猪很大一部分都被拿来做腊肉、香肠了。挂在屋檐高处风干,等到全部晾干取下来食用。

藏族人民的新年与汉族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新年做储备。新年的前几天,男子要剃头,女子要洗梳发辫。梳洗打扮是为新的一年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则被视为来年不吉利。

新年前夕,各家都要准备叫作“切玛”的木制吉祥斗,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还要准备卡赛(油炸果)、用彩色酥油花塑的象征六畜兴旺、年年富足的洛郭(羊头),以及各种干鲜水果、酥油、茶砖等,并在佛龛前叠放供奉。

中部地区:贯通南北,呈现“混搭风”

在我国,东接沿海西接内陆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6个省份。这个地区的过年氛围又是怎样的呢?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安徽过年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边看春晚,谓之“守岁”。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贴对联是必须的,还有换门神,以前的门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到唐朝换成了秦琼、尉迟恭大将两名将军,纳福迎祥。正月十五是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湖北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龙灯会是湖北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

江西过年的风俗有送灶神、辞岁、贴春联、吃团圆饭、开财门、拜年、上七大似年、元宵节、看花灯。在江西,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鸣放烟花爆竹来接年,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江浙地区:祭祖拜神,吃丰盛年饭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浙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在春节习俗方面同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江苏人除夕在饭内要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司俗,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由大旗开路。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浙江各地民间,从每年十二月下旬开始便忙于筹备过年,旧历一年的最后一日,称“除岁”,该晚叫“除夕”,除夕夜必吃丰盛年饭,称团圆饭。饭后长苹蜡红纸包给小辈,称“压岁钱”。该晚几乎家家户户彻夜灯火通明,守候新年第一天的到来,称“守岁”。

正月初一早晨,男人须先于女人起床,民俗认为“女当先,断火烟”。开门后,都要放炮仗。谓可“开门大吉”。该日,无论男女老少,皆穿新衣新鞋。早餐多吃面条、年糕、甜汤团、粽子等,讨“年有长头,人能长寿”民、“生活年年、”、“团团回阅”、“年年有种、有种有收”吉兆。

金华、衢州等地新年第一餐饭要由男子来做,还特地留剩除夕的冷饭、冷菜杂煮而吃,谓吃“百杂饭”、“吃余存”取和睦、有余之意,以兆吉利。杭嘉湖地区蚕农在初二有“接蚕花”习俗,该日蚕农家家户户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并诵唱《蚕花歌》,以兆新年蚕茧丰收。海岛地区渔民则有祭祀海和、龙王诸活动,以祈新年渔业盛产。

此外,春节期间,江浙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珠三角:逛花市、“行花街”、舞龙舞狮

在广东珠三角城市,过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全家老幼,一起出门“行花街”。每年春节前一周,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香港、澳门等城市,花市花街开始摆满各种各样的鲜花,各地市民络绎不绝前来逛花街,挑选自己心仪的鲜花。

珠三角人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三十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

正月十五这一天,古时珠三角人,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多数涌去街上赏灯。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

港澳:守岁、逛花市、派利是

香港、澳门与内地仅一水之隔,三地不管文化民俗还是饮食生活等多方面差异都不大。在过年的习俗方面也有着大同小异。

近年来,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大型的舞狮、舞龙灯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1982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在港澳两地,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春节各地拜年风俗 你都知道吗

春节拜年 春节拜年风俗 春节各地拜年风俗
春节各地拜年风俗 你都知道吗

你都知道吗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你都知道吗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美白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备孕“忌讳” 你都知道吗?

孕前
备孕“忌讳” 你都知道吗?

这些检查项目你都知道吗

生活常识 生活小常识
这些检查项目你都知道吗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生活百科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这些iPhone技巧你都知道吗?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这些iPhone技巧你都知道吗?

这些户外摄影技巧你都知道吗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这些户外摄影技巧你都知道吗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新年小知识 南北方过年的风俗差异

新年小知识 南北方过年的风俗差异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