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玉树zhi临风

玉树zhi临风

2016-04-01 14:09

下面是个超简单的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摄影教程,图老师小编精心挑选推荐,大家行行好,多给几个赞吧,小编吐血跪求~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我和相机有缘分。第一次从取景器中看出去,就感觉这个方框中的景物比肉眼直接看到的更纯粹。在没有什么技术基础时,我就开始用它来表达心情和感受了。尽管回头看来,那时拍的照片大多是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但我还是幸运的,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直至今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eying/)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图老师

  回到正题。我是如何开始摄影,并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到今天,成为了一个至少算是严肃的摄影师呢?简而言之,摄影是我人生中一件我喜欢并能做得很好的事情。我从小就有学习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记忆过于痛苦就不列举了。伴随着摄影出现在生活中,我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学习摄影到学习很多其他知识,并享受于其中,突然发现,这多少算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直到有一日,有人希望在他家悬挂我的作品,这个事件的发生对我的摄影生涯有着标志性意义。还有一件事情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就是垂钓。但看着身边无数戴着深度眼镜、头悬梁锥刺骨的莘莘学子,又无法挣脱玩物丧志的祖训,摄影终究夺回了它在我心中应有的位置。毕竟,这可是艺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技术含量怎么都比渔猎活动高一些吧。但话说回来,这两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你需要了解自然,并全身心地投入于其中。说白点儿,其实就是喜欢在外边疯玩!好吧,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摄影界的大腕儿,到时再给自己编一个更加励志的成名故事吧。

成就最理想的工作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成为摄影师不是我人生选择的误会。对摄影的热爱如同烈火,不论现实把它扑灭多少次,它都会在心中重新燃烧起来。我苦心梦想着、精心准备着,最后勇敢地实施了。2000年成为我的人生和事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后,摄影开始占据了我所有的思维,摄影师这个职业正式成为了我的毕生目标。我反复告诉自己,要去做一件自己最热爱且可以胜任的事情。尽管家中一直以来就没出过和艺术有关的人物,但我还是没日没夜地坚持着这个梦想。最终,在2006年放弃了我赖以谋生的专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IT工作。对了,我是不是还没有正式介绍过自己?我的专业是电脑科学,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理工男,学习加上工作一起,在高科技领域浸淫了十个春秋。这个专业为我的人生和影像事业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对事物的逻辑思维有了量化的依据和标准,同时工程师应有的严谨态度也在我的日后工作和作品中可见一斑。还有老话中说的技不压身,是真的

  为什么是风光摄影而不是人像或其他纪实领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做工程师留下的后遗症喜欢在独自﹑安静的状况下思考问题。另外,也许是脑子反应比较慢的缘故。我不是一个在谈话过程中可以随时捕捉信息的人。如果拍人像,大多数时候人家的表情都完成了,我才想起该按快门了!以此类推,新闻﹑纪实摄影需要的敏锐与机智,我肯定不具备,会耽误事儿,给领导和单位添堵的。所以,我给自己定位于,要么只说,要么只拍,不能两件事儿一起干。因此,风光摄影适合我。我喜欢在原野中撒欢儿,喜欢山水草木,也学会了和它们交流。我愿意每次拍摄有足够的时间可着劲儿地和天地慢慢聊,慢慢找感觉,最重要的是,它们怎么着都没意见,从不会反驳我的种种自作多情。

成就最理想的工作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必须说,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我的第一台相机tuLaoShi.com没有生产出多少美好的影像。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怎么都无法理解从取景器中看到的美好色彩是如何被相机祸害的。每种颜色、每个影调都是那么的独特,如何去把握它们?这个问题也许是所有摄影入门者都面对过的。看着相机好比看着一个与我说着不同语言的陌生人。当然偶尔也会产生共鸣,拍摄出一两张超出想象的色彩丰富的图片,这也曾让自己欣喜若狂。我欣然接受了这些偶然的礼物,并把它们看作一种成功,同时自我安慰道,科学家同样在千百次失败后才会偶尔成功。但问题是,我没有办法重复创造出自己认为成功的作品。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了原因,是自己没有完全了解手中的相机。我没有真正明白如何使用相机的观看方式去看待光线和色彩,如同复制一道精美菜肴却没看明白菜谱。

  我开始学习用摄影的思维看待彩色风景。当我了解了如何控制相机和胶片的技术性限制时,我才真正地明白了万物本无色的科学道理它们反射和传递光时才会产生不同的色彩,也就是说它们的色彩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我所有的拍摄出发点和习惯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寻找适当的光线取代了寻找景物。直至今天,我相信自己仍受益于此理论:在合适的光线下,一草一木都可以变为神奇,并留下精美影像。相机如同一个有着无穷无尽玩法的玩具,我不停地尝试着不同的技巧:多次曝光,混合画面,混合光源每当自己可以熟练地掌握某种技巧时,我会更加谨慎地运用它。对于风光摄影,我始终相信:最直白、简单的拍摄方法也就是最自然的方式,不恰当地运用某种技巧反而会画蛇添足。

  有朋友们说,他们出门旅游从不愿意带相机,因为他们不愿意让相机拉开他们和大自然的距离。我恰恰是相反的,我之所以能见证和捕捉到美丽的风景,是因为我已经等待了很久,其实它们一直就在我的脑海中。人对自然景物的认知是基于所有短暂的瞬间,也正是手中的相机让我更加细腻地观察着每个瞬间,再拼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翻看那些自己满意的作品,会发现,让我按下快门的瞬间通常不是取决于取景器中的主体,而是自己对主体的一种深层的感受,这种内在的经历和外在的物体产生联结时,画面的氛围就会在另一个层面得到展现。我与相机、相机与景物之间的距离重新定义着一个新的时间和空间。分秒的流逝产生了一种心智活动,叫作记忆。

  所以,与掌握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拍摄风光作品首先需要娴熟的技巧,才可以实现心中的预期效果。尤其是摄影艺术,在快门按下后,修改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降低,这点尤其体现在传统胶片年代。因此,作品的拍摄与创作一定总是在机械技术层面之上完成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一台最简单的针孔相机都可以拍摄出传世的经典之作。从模糊到清晰,从黑白到彩色,摄影渐渐形成了独立的表现语言。作为一名从传统胶片过渡到数码影像的摄影师,我坚信自己拥有更多的机会来理解和探索相机的机械原理,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主观世界和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当然,让我最快乐的事儿仍然是投身于自然中,而不仅仅是摄影本身。

  我始终相信,每条江河﹑每座山脉都有着它们的个性,对这种性格的诠释可能就是各种艺术风光流派的原动力。再看我们从古至今的山水文化,更可以看到古人是怎么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存在价值与自然景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自然和人类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今天更关心的话题。也许,这个主题将贯穿我的整个摄影生涯。

  也许很多人都可以做到无师自通,但不能没有偶像。进入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会有一个长期临摹和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做艺术的,首先要做到眼高。因为手一定不会高过眼,而如果眼界都不够高,那这手要低成什么样儿呀?!让我真正迷恋上风光摄影的人是美国一位已故风光/户外摄影先驱Galen Rowell。在他的时代中,他对于人、阳光和山水三者的存在关系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整个摄影生涯都是在高山上追逐着光影。他说过,在拍摄夕阳时,当太阳快要从天边消失时,他开始向高处飞奔,去追逐又一个金色的太阳。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我确实见过他在山路上拿着相机奔跑的照片。那时他还在给户外摄影杂志Outdoor Photographer写专栏。我每期不落地阅读他分享的图片背后的故事、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这其中包含着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和对拍摄的准备工作、如何利用对风光的视觉预见,以及作为一个摄影师应该具备的思维逻辑与拍摄技巧。对攀岩、登山等多种极限运动的热爱使得Rowell有很多机会来到这个星球上最偏远、危险,但也是最壮美的地方探险。他对自然和对摄影的热爱以及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我。我相信今天的户外摄影师都会从Galen Rowell积累的视觉和技巧经验中获益甚多。

  再有,Galen对我选择摄影器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器材是服务于影像的工具。看到他的作品,没有理由不相信135也可以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好作品。我买的第一台相机是日本亚西卡(YASHICA)。当时还是一个穷孩子,使用这款相机以后可以直接升级到蔡司系统,所以义无反顾地买了,并好好地用了几年。这台非主流相机为我奠定了良好的摄影基础。挣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折腾着换相机,可那时的蔡司境遇每况愈下,前途日渐渺茫。无奈又投到了尼康门下。当年买的两台尼康F100已经成为我摄影事业的基石。它具有分量不重、操作方便、测光准确等优点,背着它,我没少跋山涉水,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它作纪念。但说心里话,但凡喜欢摄影的就没有不喜欢相机的,器材烧依然是周期性发作,时不时会跑到摄影器材店里垂涎三尺。那时理想中的相机就是哈苏XPANII加三镜头。为什么?轻便、相质好,而且我发现自己对宽幅构图有感觉(这点是用来说服自己的)!宾得67II是理想的风光摄影相机。为什么?让大师们忽悠的!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不上大幅?原因就是如果走大画幅的路子,自己的拍摄习惯和操作方式都要改变很多。有一点是大幅相机比不了中幅和135的,那就是没人会扛着8X10的相机满山跑。别忘了,我的偶像是Rowell先生,一个追着太阳跑的人。在数码技术成熟的2006年,我开始转投佳能,使用数码相机直到今天。数码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惊呆了所有人,在谁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数码摄影就快速攻克了传统摄影的各个领域。直到今天,我想自己不会再考虑大画幅相机了,我相信科学技术是在向前发展的,数码技术的多方面优势已经代表了它的进步性。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不想变成一个在黑暗房间里摆弄药水的老匠人。再有,我终归不是一个很迷恋物理器材的人,我相信如果设备后面的那个脑袋不好使,什么相机也没用。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总有朋友问我用什么机器。再说一次,毋庸置疑,最简单的和最不精确的针孔相机也可以拍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所以,器材只是工具,在某个特定时间你需要去选择:如果钱够用,一切都不是问题,最好是能扛得动的;如果钱是问题,那就选择好镜头和可以承受的新款机身。因为好镜头的成像质量好,不易贬值,而机身永远在贬值,尤其是处在如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eying/)

  另外一位对我有很大影响的摄影巨人是安塞尔•亚当斯。我在旧金山居住了很多年,去过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很多次,每次都要在亚当斯画廊逗留观看。他对大画幅黑白影像的控制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他对我的影响之深,直至今日依然可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他的很多影子。想到亚当斯,总会有几幅他的作品在脑海中浮现,例如Moonrise,Clearing Winter Storm,Winter Sunrise。这些作品已经是风光摄影的典范了。我的书架上他的书最多,每次翻看都会享受其中,并不光是为了温习这些经典作品,我希望可以更多地学习他宽广的视觉艺术性,其中不仅是风光,也有静物、人像以及局部的细节,等等。

  抛开他的影像作品不说,亚当斯本人也从来都是慷慨的,在他的摄影基础技巧丛书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着摄影技巧和知识。他倡导摄影应该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有着平等的创造潜力,他的努力也使得风光摄影在今天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提升。他更是主张每个摄影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鼓励每个个体探索自我的艺术观点,而不是仅限于模仿他人。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的几个成名的学生都拥有着自己独立的视觉创造力。现在,我在自己的作品中畅谈摄影经验,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没有保留地传授所知所学,大多是因为我崇拜着大师昔日的经历,分享知识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快乐之事,我愿意跟随他们的足迹继续走下去。亚当斯的另一句话主导着我对今天甚至是未来的影像技术追求。数字影像出现在他的晚年,他在一次工作营时聊道:我很高兴看到数字影像的出现,它使很多难以掌握的传统操作变得更为方便,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影像的一致性。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新技术出现,这也是摄影的未来。实际上亚当斯一直走在科技的最前沿,也只有这样,才会有他的区域曝光系统的诞生。这也是我放弃传统影像转而主攻数字影像的重要原因。2006年回国后,我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数码影像的输出和制作的研发。相信我,走在科技的前沿会使你有更多的机会来发掘新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

  好啦!必须理清一下思路。我想在书里说什么来着?摄影,对,黑白摄影!但对于我来说,要谈黑白摄影就必须要从彩色摄影开始说,因为我是从彩色摄影开始的,而且在很多年里都无法很好地完成黑白影像的呈现。后来我总结,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可以识别色彩。大自然给我们的大脑注入了一套色彩公式,当然是为了方便我们记住不同的物体,但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从形状和明暗关系的角度来认知物体的能力。黑白摄影就是要把我们丧失了的这部分能力再次挖掘出来,并强化表现,这是需要花时间来训练的。当然,我并不是说黑白摄影高于彩色摄影,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介质形式,思维模式完全不一样。

  上世纪30年代,彩色胶片技术问世,一直到60、70年代才被广泛地使用。在此之前,摄影一直是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存在着。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黑白影像的认知 :有历史感的、永恒的、有艺术价值的形式,而拍摄彩色等于是表现当下现实。再如同我自己的记忆,基本是黑白的,没有什么色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儿时的读物和照片大都是黑白的;没有电视时,听收音机说故事,那些故事在记忆中也都没有颜色。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那时看的不论是电影或电视节目,都如同是在看纪录片一样。所以我的看法是,相比起彩色图片,黑白影像可以使图片有效地产生历史感。但我并不同意黑白摄影会比彩色影像有着更多的收藏价值。还真有很多黑白影像藏家要求作品必须颗粒十足,甚至一定要泛着淡淡的黄色。其实真正影响价值的必须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现力度。

  站在地图前,看这些年的行走脚步,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和成长。刚刚回国的第一站,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草原。我这个年代的人胸中都有一匹骏马,需要开阔的地方去驰骋。去了草原很多次,到过和俄罗斯一河之隔的边境奇乾,到过绿水蓝天的莫尔道嘎,到过云朵低飞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我又奔高原而去,川藏、青藏,流连忘返了很多次。或许这是任何中国摄影师都有的梦想吧,无论如何都要在空气稀薄的地方放空一下自己,这样才算是有了历练。经过这些行走,我开始好好思考自己的影像到底要表现什么。坦白地说,我不希望自己拿着一套西洋摄影术理论大聊中国山水文化。中国的山水文化由来已久,讲究的是一套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东西。东方艺术要形神兼备。山水画在描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表达着内心的感悟和理想。说这些是班门弄斧。我必须承认,我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体验才可以更深地了解这门东方艺术。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的行走地图不再是浪迹天涯了,而是更加贴近中国山水文化的根源地。几年下来我走了不少路,但去过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就是说,我总是反复去一个地方。如前所述,我相信人对事物的认知通常不是凭借一个回眸就可以完成的,它通常是我们生活的整体经验的累积。只有当我对它们有了足够的了解时,才可以有机会看到最本质的格局和存在逻辑。

  必须声明,我所聊的影像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思考,即意识、技术和材质。其中任何一者做到极致或有创新,都会上升至艺术层面。再从功能层面来谈艺术,也对应三个方面,其一是装饰作用,再有是表述功能,说白了就是支持思想论点的工具,最后就是思想的载体。摄影艺术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慰藉,它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赋予了未知的结果,带来的是新的记忆。再有,我希望自己的影像作品可以实现叙事性,就像绘画有叙事的功能一样,或如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故事性。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我近几年创作的一套作品奇境缘系列。我试图把拍摄的主体,如山、石、树和草等,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精神层面表达出来,就像古人用山间花草来比喻自己的精神一样。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曲径通幽、欲说还休,给人以意境深远的味道。奇境缘系列正是循着这个目标来创作的。

  摄影是一个花钱的行当。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在自传中这样说:摄影不可能带给你丰足的财富。如果你成了富翁,那一定是运气太过好。 冷暖自知吧!人家最不愁钱的时尚摄影师都这么说,更何况是拍风光的我了。总之摄影也是三百六十行之一,所以,你不玩了命地持续发功,想成功还真不容易。我每每觉得掌握了一些新技巧、新思想的时候,就同时又吓了一跳前面怎么还有一大山要爬呢。我这半辈子挺忙叨,做了两份让人不得安宁的事儿,

  工程师和摄影师。本来以为摄影可以越老越值钱,后来改数码的天下了,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让学理工且正当壮年的我都觉得眼花缭乱,追得呼哧带喘,再老恐怕就只剩下看的份了。所以在此要告诉后来者:择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风光摄影可能是我可以想到的最理想的工作之一,它让工作和娱乐没有了硬性的界线,并拥有可以见证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瞬间的机会,这是大自然对每一个风光摄影人的奖赏。与此同时,也痛苦,因为要不断地强迫自己放弃习惯和舒适的生活方式,进行新的尝试,通常伴随着体力的消耗、各种失败的尝试以及大量的时间投入。我没打算聊太多技术方面的知识,因为我在另一本书中说了很多。其实只要用心,好好看看相机说明书,再多拍拍,谁都可以明白那点事儿。总之就是没有那么高深。

  头几十年生活中的这点儿事差不多说完了!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咱们就算是朋友了,至少你已经了解我很多了。我年轻时许下的人生诺言已经完成了: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一本彩色摄影书和一本黑白影像的书。写完了这些文字后,我又开始想下一个目标了。我觉得还有很多想说的,脑子里也还有很多画面没有实现,再给我十年时间,我好好准备,再慢慢聊!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摄影师带你探寻风光意境美

文艺摄影师带你涨“姿势”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文艺摄影师带你涨“姿势”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摄影师解读分析风光摄影作品心得

平面设计 海报设计 广告设计 画报设计 签名设计 服装设计 名片设计 画册设计 版式设计 商标设计
摄影师解读分析风光摄影作品心得

风光摄影师为什么偏爱滤镜?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风光摄影师为什么偏爱滤镜?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如何表现风光摄影中的意境之美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如何表现风光摄影中的意境之美

风光摄影要素:器材就是摄影师的武器

摄影 人像摄影 静物摄影
风光摄影要素:器材就是摄影师的武器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小清新拍摄如何搭配服装

小清新拍摄如何搭配服装

DIY自制商品摄影灯箱

DIY自制商品摄影灯箱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