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微商怎么发布产品

深爱i水瓶

深爱i水瓶

2016-04-01 08:23

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里,却在生命力;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图老师即在大家的生活中又在身边。这么贴心的服务你感受到了吗?话不多说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汇微商怎么发布产品吧。

汇微商怎么发布产品

   相信微商的小伙伴都是无处不在的,汇微商是微商的服务APP,做微商的你来发布你的商品吧!一起来看看教程吧!下面图老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教程汇微商发布产品方法。

  打开汇微商进入应用后点击下方导航栏,接着点击右上角,编辑产品信息,点击右上角即可。(如下图)

视觉设计该如何赋予产品个性?

   最近经常被问到设计如何赋予产品性格,如何通过分析确定哪种视觉风格更合适等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很高兴,因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更高层次的设计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设计技巧、审美等表层问题。

  恰巧过去的半年,我也在研究品牌设计相关的方法。一是因为发现行业对品牌设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设计结果却没有太大的改善(行业内有个怪象:会使用方法论的设计师作品质量不见得好;设计质量好的又不见得会正确使用方法论。很多设计师因此排斥方法论);二是因为我们在做的是B端的产品,这方面的设计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从流行的设计风格到符合产品定位的设计风格,再到充满品牌个性的设计风格,我和设计师在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挫折。索性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期间不断探索试错、沉淀方法,历经将近一年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传统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在这里把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设计师可以通过它塑造出符合产品定位且充满品牌个性的设计,为企业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视觉设计该如何赋予产品个性?图老师

  △ 品牌设计推导过程

  目前来看,即使是在BAT这样的公司,有个性、出彩的设计也并不多见。问题出在哪里,对照上图,我认为投石问路、个性关键词提炼、设计主题设定是关键,而这几点是目前行业欠缺的。

  一、制作竞品图谱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竞品分析,寻找同行业(产品经理推荐、网上查找)产品,从中挑选设计质量较好的,把页面存成图片,把logo分类整理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对网站进行一些分析。

  二、探访品牌感觉

  做到知彼还不够,还要知己。很多设计师都有这样的烦恼,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设计稿,在领导眼里却是各种问题,甚至要推翻重来。除了视觉表现能力外,大部分的情况是因为对产品的理解和认知与他人不一致造成的。怎样既能充分了解对方高屋建瓴的产品理念,又能避免被对方不专业的设计意见牵着走呢?这里我们使用一种预访谈的方式(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投石问路)。

  召集产品owner、产品leader等重要角色,拿出之前准备好的竞品图谱,询问五个问题:

  您觉得目前的网站界面有哪些问题?期望本次改版达到什么效果?(从0到1的产品可跳过这个问题);

  请整体评价竞品logo/界面,有没有哪些点符合咱们产品的气质?

  您认为咱们的产品应该体现出什么感觉/气质?

  如果把咱们的产品比作一个人,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哪些logo/网站整体最贴近咱们产品的感觉,为什么?

2sf20151213

  △ 投石问路法

  这样既能深刻理解产品定位、气质,又能了解到使用什么设计形式最贴近这种气质,还能知晓最终的设计拍板者对各种设计形式的看法,避免设计师做很多无用功,同时还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充分发挥。投石问路的方法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性关键词提炼

  目前我们已经做到知己知彼,相当于掌握了丰富、正确的原料,接下来就要进行加工创作了。

  关键词提炼的方法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我们之前也使用了这种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最后设计出了正确但不出彩、缺乏个性的产品。以前我们做过一个保健品类的项目,通过情绪板的方法提炼出了关键词自然、健康、可靠,最后设计出了毫无惊喜感的界面,还被人质疑抄袭了一个三流健康类网站(确实很相像,我们看完都惊呆了)。设计师也对这种方法颇有微词,认为效果不好(不用情绪板的方法也能想到这些词,也知道该用绿色)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挥。

  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对设计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设计不仅包含对产品理性客观的理解,对产品感性主观的认知,更要有对产品个性塑造的升华。而之前错就错在仅通过理性或感性的方式来推导关键词,却缺少了重要的艺术加工的过程,结果自然就不会有惊喜。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品牌设计也是一样,它源于对产品的理解,同时又高于这种理解。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普通的方式去提炼关键词,势必得到普通的设计。类似潮、简单、科技、温馨、可靠等关键词,是不是可以套用在无数产品上?那据此而设计的界面又怎么赋予产品独特的个性呢?那看似无懈可击的推导,最后却又产出平庸的设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4sf20151213

  △ 品牌设计模型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提炼关键词(以我们目前在做的一款大数据产品为例):

3sf20151213

  我们和一线的产品经理一起头脑风暴,从理性角度(产品定位)及感性角度(大家分别说说产品给他的感觉)提炼了一些关键词,再通过投石问路的结果(根据我个人经验,一线产品经理比较务实;owner及leader的想法比较缥缈)及设计师的大胆创意,想象出如上图的个性关键词。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个性关键词是非常抽象的,它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且源于理性和感性词。现在有没有感觉产品已经有一些个性出来了呢?

  四、映射个性风格

  有了这些词,我们就开始找相关的图片制作情绪板了。和传统的情绪板(关于情绪板的方法网上有很多文章,这里就不介绍了)方法不一样的是,我们并不一定要从情绪板里提炼出什么然后严格遵守。因为情绪板就是一个工具,是帮助设计师找感觉的,而不是限制住设计师思维的。

  情绪板的作用是帮助设计师把关键词图形化,同时思考它是否合适?比如玄幻这个词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觉表现?这种视觉表现体现在界面上好处理吗?太极用作logo的话,能够有哪些表现形式?一方面要通过情绪板找感觉,一方面在界面上反复尝试(试稿),然后通过权衡找到合适的风格,这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五、设计主题设定

  经过多次试稿以及大家的意见,设计师决定通过行云流水的整体感觉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B端产品感觉的独特风格(由于视觉稿还未上线,所以这里不多说了,仅用于说明方法)。logo融入了太极+水滴+水晶球的元素,界面主题为海洋(数据可比作大海,同时海波也是常见的古代传统花纹元素),界面元素多考虑曲线以及传统纹样,整体强调对比(太极)及留白(中国画),突出意境

  设计主题非常的重要,没有主题的设计会显得单薄、平淡,缺少灵魂。

  六、设计方案推演

  其实设计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用行云流水的感觉贯穿界面始终。最开始他想从阴阳、太极、海波等感觉入手(来自个性关键词),但是大家觉得效果并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决定更落地一点,找找中国风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情绪板了解了很多中国传统的纹样,改进后发现风格确实明显了,但整体比较零散,缺乏主线;大家不断在界面上找问题,给建议,设计师也做了很多功课,没事就上网搜各种中国画找灵感,最终确定了行云流水作为贯穿界面整体风格的主线,界面主题、元素、风格均围绕这种感觉,最终设计出风格独树一帜、个性十足又不失B端产品行业共性的作品。我们与众不同的品牌基调也就此确定下来。

  所以五、六步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先通过第四步情绪板映射个性关键词,然后试稿(设计师个人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大致的设计主题(比如第一个版本就有海洋元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方案推演(大家给建议)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主题越来越清晰,再通过不断的推演达到最终效果。

  所以如果你看到某个设计师讲述自己的设计推导过程是按照步骤顺序完成的,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做产品、做交互设计还是视觉设计,都充满了无数的迭代过程。再优秀的设计师也要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我相信好的设计都是改出来的。

  最终我们的设计稿在挑剔的老板面前一次通过,大家都感到很兴奋,貌似这是第一次这么顺利。

  写在最后

  在互联网2.0时代,设计师没有什么章法,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做设计,设计好坏靠的是设计师的个人能力。

  在互联网3.0时代,各种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技法,还要懂产品、懂用户,懂怎么通过UI设计正确的引导用户。对于行业巨头来说,如果只凭设计师的个人能力,整体设计水平将变得极不可控,所以开始重视方法论、重视设计师的推导能力。这样可以很好的提升设计师的理论能力及产品能力,让更多设计师认真的思考如何做正确的设计;但同时带来的反面效果是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受到限制。最近几年,国内的设计呈现流水线般的感觉,优质而有创意的设计越来越少见,与之不对称的是设计师的自我包装能力越来越强了(否则通过作品没办法拉开差距)。

  在逐步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会渗透到各行各业,这对设计师也会有不一样的要求。每个行业的情况都完全不同,这要求设计师既要根据行业、产品特点做出正确的设计,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赋予产品不一样的个性。未来注定是一个在设计上百花齐放的时代,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成熟,同质化的设计会越来越少,在某些独特的行业,设计师甚至会无竞品可借鉴,只能通过扎实的基本功确定设计方向。

  我希望这一天可以尽快到来!

  作者微信公众号:津乐道,欢迎关注哟!

001gC41ygy6WRkIOLR3851

小红书产品分析:社区电商如何吸引用户买买买?

小红书产品分析:社区电商如何吸引用户买买买? 图老师

  1. 产品定位

  在2013年上线之初,小红书只是一个单纯的UGC购物笔记分享社区。在当时,中国跨境游市场正处于高速上涨阶段,旅游期间的购物选择是一大痛点。小红书正好切中了这个痛点,再加之极其高效的社交网络推广方法(高质量的目的地tulaoshi购物攻略分享),吸引大量用户注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自营海外购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精海外单品的购物服务。

  所以总的来说,小红书的产品定位,是海外购物笔记分享社区,以及自营保税仓直邮电商。

  2. 目标用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oujiruanjian/)

  在百度指数中查看关键词「小红书」的用户画像,结果如下:

  不论是海外购物笔记社区,还是板块的保税仓/海外直邮电商,小红书这个产品都是在围绕着「有奢侈品或高品质商品购买需求」的用户群体来设计的。将这个用户群体进行拆分,他们应当呈现以下特征:

  女性是最主要的目标用户。女性更爱逛街购物,更倾向于在国外购买比国内更便宜的奢侈品与高品质商品。

  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该年龄段人群处于事业稳定期,购买力强。更低龄的用户刚开始工作,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高端商品消费;更高龄的用户(出生于60、70年代)受时代影响,未能培养高端商品购买习惯。

  职业分布包括大城市白领、公务员,以及留学生。大城市白领与公务员有良好的收入基础,追求生活品质;海外留学生是生产购物笔记的主力军,他们更了解海外商品,也更加乐意分享。

  用户画像:

  Alice,在美国读书的小美女

  基本属性:22岁,在英国读硕士,学习繁忙,但也会参加很多社交活动。爱旅行更爱shopping,对各种大牌爱不释手,有打折绝对不会错过。

  购物习惯:由于在国外且常旅行,购买奢侈品/高品质商品的场景为线下购物中心,时间多集中在当地折扣季。

  产品行为:乐于分享购物笔记的高度活跃用户,年轻有激情,渴望分享的商品被认同,所以会配合薯队长修改笔记,耐心回复评论;精打细算,对积分兑换的使用研究很深;由于身处国外,不大会购买福利社商品。

  Lauren,生活小资的魔都外企白领

  基本属性:28岁,重点高校学历,有气质有涵养,生活小资追求品质。平常工作繁忙,周末拉上一圈朋友逛街吃喝玩乐。

  购物习惯:逛得起大商场,也能拉下面子搜淘宝;偶尔会买奢侈品,使用中高端护肤品和美妆;服装兼具大牌与高性价比单品;常常买高品质有爱的装饰品/生活用品。

  产品行为:比较乐于分享购物笔记,兼具高端大牌与小而美的商品。福利社的购物主力军,关注价格,但遇到有爱的东西会冲动性购买。乐于写高质量商品评价,但时间有限,不能接受频繁地修改笔记,回复评论要看心情。

  Peggie,职场精英女性

  基本属性:35岁,在职场打拼多年,有所成就。收入较高,衣食无忧。极其繁忙,可能因为重事业而没有结婚,也可能结婚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疲于奔命,压力大。

  购物习惯:舍得买高端商品,大多在购物中心,打折季也会网购;护肤品、美妆全部为高端单品。每年固定出境游,期间疯狂扫货。

  产品行为:不会频繁地分享购物笔记,相对而言不大在意成为精选笔记和积分;会收藏高端购物笔记,有空时找朋友代购或自己购买;偶尔逛福利社,选购美妆、护肤、生活用品、母婴等品类,价格敏感度不强没空对比价格,在高频生活用品上会有很高复购率。

  3、产品功能清单

  下图为小红书V4.1.1版本整体功能导图:

  产品功能思维导图 4. 使用场景

  (1)准备跨境/港澳台游时,通过小红书查询目的地精选购物笔记,找到最值得购买的商品,并添加至专辑,形成购物清单;

  (2)购买到好物时,在小红书分享购物笔记,获得赞赏与关注,回答其他用户疑问,满足成就感;

  (3)忠实用户优化笔记内容,申请精选笔记,积攒加入当月Red club会员资格;

  (4)日常闲暇时间,毫无目的地刷刷小红书,看目前流行的趋势,顺带发现好货;

  (5)日常闲暇时间,逛小红书福利社,找到中意好物购买;

  (6)在笔记分享社区中发现中意商品,找朋友代购,或上淘宝找代购;

  (7)有某个方向的购买需求(护肤/香水/大衣/运动),但不知道该买什么、在哪里买,在小红书「发现」模块浏览对应类别or专辑;

  (8)被小红书推送消息吸引,进入App浏览专题;

  (9)获得优惠券,为在过期前使用,购买福利社商品;

  (10)Red Club会员,每月积分兑换礼物/活动特权;

  5. 核心模块间关系

  笔记社区、发现、购买是小红书最核心的三个功能模块,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购物笔记feeds流(产品首页)是小红书的主功能模块,且发现模块、购买模块都与其有信息上的交互;

  (2)发现模块信息全部源自于笔记分享社区,可以理解为对笔记社区内容的分类整理,但同时也是feeds流的重要补充,用户在该模块可以找到值得关注的账号、专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oujiruanjian/)

  (3)购物模块与笔记社区有着非常巧妙的联系,笔记社区中部分高频商品被优先引进了福利社,而在商品详情页中,编辑会将精选笔记作为商品评价链接进来。此外,在添加笔记时,小红书也鼓励用户关联福利社订单,如果关联,商品购买链接就会显示在笔记中。笔记是否被链入详情页,与是否购买于小红书无关。

  接下来,也会主要对这三个模块的核心产品逻辑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与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进行对比。

  6. 高效至简的笔记feeds流

  与其它同类竞品风格不大类似,进入小红书首页,会给人一种简洁而又清晰的印象。总的来说,这种简洁和清晰源自于产品经理对于功能设置上的克制。在feeds流上,小红书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信息阅读体验。

  首页

  可以看到,小红书对笔记图片的观感极度重视。图片以单张的形式,横向铺满了整个手机屏幕,两边没留任何空隙。这样的设计方式,源于小红书的核心定位找到「好东西」。

  那么应当如何展示东西「好」的一面呢?文字的表达力永远是有局限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图片。所以,常常能在笔记下看到用户与薯队长沟通修改封面图的留言,而产品本身也提供了精美的贴纸与滤镜,来帮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图片。

  此外,在小红书购物分享社区里,是没有「笔记详情页」这样的概念的。一篇笔记只会出现在三个地方:feeds流,用户笔记列表和专辑列表。这样的设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详情页也能满足任何场景的需求,而且是更具有效率的满足。好处在于减少页面跳转对用户浏览过程的干扰,让用户尽可能地沉浸于好物之中而不被打扰。

  同类竞品中,很少有以此方式来处理feeds流。下图左边为「Pinterest」主屏截图,右边为「堆糖」主屏截图。可以看到二者都采用了瀑布流的展示方式,二者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展示部分下一行图片,吸引用户继续向下浏览。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早在11年的时候,堆糖就开始强调自己没有要做中国的Pinterest,而直到现在还是采用与Pinterest类似的界面交互方式。

  Pinterest & 堆糖

  但是细看下来,二者其实有很多区别。Pinterest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做图片社交,让用户被美好的图片所感动。于是Pinterest率先创造出了瀑布流,让用户沉浸于浏览美图的过程,自然而然地下滑浏览。而在这样的场景设定下,用户是没有明确的浏览目的的,于是Pinterest弱化了分类索引功能(移动端没有)。

  而堆糖的产品定位则更类似于小红书,即做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图片正好是最佳的表现手段罢了。所以堆糖做得比 Pinterest更深,网页版堆糖点击图片会整个跳转到新页面,而Pinterest为保证交互效率,只是简单地弹出浮窗,更有利于让用户专注于图片本身。

  除了大的展现模式外,小红书还在一些小的交互细节上做出了创新,比如:

  点击「全部评论」按钮,只会看到评论列表,不再展示图片。这样的设定,同样也是基于了对与图片本身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小红书而言,图片是一篇笔记中最核心的内容,点击「全部评论」按钮意味着用户离开核心场景进入另外一个功能区域,此时如果再以较重的方式展示图片,就未免有些多余了。

  在feeds流中加入了商品购买链接,但做的很克制只是在feeds流里,在部分笔记下添加了链接。注意,这里有两方面的克制。只是在 fetulaoshieds流里,即当你进入用户主页时,是看不到商品购买链接的,你可以把它视为feeds流里的广告。在部分笔记下,指只挑选了一小部分非福利社购买笔记插入购买链接。之所以选择非福利社,猜测是因为更希望引入对商品本身客观的评价,而不参杂用户服务、情感等干扰要素。

  7. 发现模块的产品逻辑

  从整个社区信息闭环上看,小红书的「发现」模块超出了发现这一定义。对于「发现」的用法,比较流行的有三种:

  第一种,承载产品主功能之外的其它功能,大众的比如微信,小众的比如墨柚。用户点击「发现」是很明确地要访问某个单独的功能(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和墨柚的「活动」),而这个功能对主功能形成一定的互斥影响。一般来说,当一个产品要在主功能之外开拓全新维度的功能时,比较有可能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单纯地发现未知内容,大众产品比如知乎,小众产品比如念和涂手。feeds流负责呈现你所关注的信息,而「发现」则代表寻找新的未曾发现的关注点,可以天马行空地给用户推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访问「发现」模块是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如果产品在feeds流中已经形成分类,或者根本无法再继续进行分类了,则比较适合这种方式。

  第三种,需要去寻找某一领域的信息,大众的比如微博,小众的比如蝉游记的攻略模块。如果用户有非常明晰的分类信息查找场景,而又很难在feeds流中去实现的,则非常适合这种方式。微博近年来逐步淘汰了大批低质量内容账户,让一批高可读性内容的生产者脱颖而出,基本完成了社交化向媒体化的转变,今年开始进行垂直领域内容的尝试,而发现模块就主要承载这一战略目标。蝉游记在沉淀的大量旅行笔记基础之上,花很大精力自行编制了目的地旅游攻略,为有明确旅行需求的用户提供最佳的攻略体验。

  小红书的「发现」,基本上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综合体。顶端一排按钮(类别、品牌、目的地、主题、达人)为笔记信息不同维度的分类整合,下面则是热门专辑与笔记的推荐。

  目的地发现

  如果用户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正打算去某地旅游需要列一份shopping list那么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入口。而如果用户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翻完了feeds流,想看看有什么其它有意思的东西,就可以忽略第一排,继续向下浏览。总的来说,信息分类可以满足用户特定场景需求,而热门推荐则是增加用户黏性。

  对于「发现」模块,我有两个观点:

  (1)目前信息分类的效率并不高,需要慢慢优化。比如我的截图里,选择目的地-日本,总共有30余万条笔记,无数个品牌(拉到底大概要5分钟,且不支持搜索)。首先笔记部分,如果统计一下用户浏览屏数的分布,猜想一定是远远低于首页的,用户不可能浏览完这么多笔记,这个数字本身就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了。而品牌部分,用户选它很有可能是有目标的品牌,而这么多个品牌,没有搜索实在是有点累。其实可以看出来,专题这个场景下最有价值的功能。上线初期,小红书靠高质量目的地购物专题疯狂吸粉,可以见的专题内容的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把专题放在默认的位置。同时有必要去优化笔记和品牌的展示机制。

  (2)热门推荐是整个产品的重要补充,但会随着产品的逐步成熟而渐渐弱化。热门内容发现很难作为产品的核心功能出现。豆瓣2.0版本时,曾将「发现」作为战略级功能,希望通过带来惊喜提升用户使用频次。最终的结果我无法评判,但从豆瓣3.0抛弃「发现」功能这一事实上来看,它应该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用户打开一个应用,要么是有访问某个功能(一般为核心功能)目的,要么是形成了特定的使用习惯。在产品初期阶段,整体笔记数量和用户平均关注内容数量都不是那么充足的时候,热门推荐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而当产品逐渐成熟,用户养成了一套固有的信息获取机制后(关注丰富的账户和主题),热门推荐的重要性会慢慢降低。

  8. 购买板块的交互创新

  2015年,电商领域出现了两类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第一类是小众领域的垂直电商,在产品设计、商品设计和运营上都极尽突出领域特色,例如窝牛装修、东家;第二类是社交(或社区)与购物的结合,例如小红书、堆糖、下厨房。

  对于后者而言,最具革新性的设计,就是将社区内容,作为商品评论引入到商品详情页中。传统的电商网站,评论低质量化是一大痛点,淘宝京东苏宁们的商品评价区中,充斥着大量无效甚至虚假评论。评论区本质上不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无法有效激励用户写出高质量评论。而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

  但是社交+购物的模式也有痛点。传统电商产品体系中,评价对于用户而言是一种制衡商家的工具。购物过程中,有任何对于服务和商品本身的不满,都可以通过低分评价来激励商家解决。而在小红书、堆糖的商品详情页中,只能看到少量编辑挑选出的购物笔记。虽然小红书使用了很多非福利社购物笔记链入商品详情页,单用户还是只知道这件商品多么好,而对物流、售后服务质量无从知晓。这是这个模式的一大弱点,我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从整个购物流程上看,小红书尽量做到简化。在商品详情页,只有加入购物车按钮;只有一个购物车,收获地址信息放在收银台,而传统大型电商一般逻辑为购物车1-购物车2-收银台。在这样的简化流程下,用户从选种商品到购买,只需四步,非常简单便捷。

  在安卓4.1.1版本中,原「福利社」tab更名为「购买」。名称变更的背后,代表着战略的变化,电商平台正逐步成为小红书的战略核心。但任何一个产品,其主功能只可有一个,发展电商必然意味着笔记社区会被削弱,如何在过程中寻找平衡,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隐藏在购物车的诞生史中的产品设计技巧

   设计过程中,顺利总是相同的,但是碰到波折的时候,情况总是各种各样的。产品设计总会碰到沟沟坎坎,如何应对问题,如何提升和迭代,前人的经验有时候还是挺有启发的。我们所熟知的购物车是如何诞生的,又碰到了哪些问题,答案就在今天的文章里。

  有个东西是你每次去超市扫货的时候都必须用到的,购物车。在中国,购物车的大规模流行其实也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是在美国,它已经出现好几十年了,甚至于许多小型的商店和杂货店都会配备。有意思的是,购物车的设计也是一波三折的。购物车的设计者 Sylvan Goldman,在完成这项设计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当今设计师都会碰到的各色问题,重温一下这一产品的设计历程,也许能给你不少启发。

  相比于其他的产品,购物车的诞生史毫不起眼,但是这段不为人知的历程中,牵涉到了设计、营销甚至心理学,它的经验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到今天的设计流程中。

  那么,我们开始吧。

隐藏在购物车的诞生史中的产品设计技巧 图老师

  反复修改是关键

  其实,当初的一些折叠座椅的设计是催生购物车早期原型的灵感来源。最初的购物车远谈不上完美,但是它确实为零售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Sylvan 和他的同事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修改,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购物车的雏形,调整和修改,无疑是这个流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首先他们不得不解决安全问题在早期的购物车原型投入市场之时,他们观察到母亲们带着孩子逛超市的时候,会将孩子们放到购物车中。一方面,孩子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使得购物车中几乎放不了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早期的购物车并未有相应的安全设计,这么做无疑是危险的。

wireframe-blueprint-shopping-cart

  其实全世界的设计师都有差不多的习惯,吐槽客户。但是吐槽并非坏事,吐槽催生了设计师主导的产品修改,而这对于产品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对设计师而言,最初的一两个想法可能是催生产品并让它对客户而言足够好的关键,但是从创新和创造的角度上来看,则可能是后续发展的桎梏。

  将客户最露骨的批评作为产品设计的新挑战,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从未曾注意过的错误和疏漏,让自己探索更多可能的领域,将产品的功能、体验和设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确定卖点

  现如今的消费者,对于目前购物车的设计吐槽最多的是它低效的操控度,转向艰难,方向控制很难轻松如意,这使得超市中购物车追尾频繁。但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杂货铺老板们对于小容量的购物车的兴趣远大于其他的版本。

  在Sylvan 发明购物车之前,人们使用的购物筐通常是用柳条或者钢丝制作的,体积大,特别沉。加上美国人有一次购买多天食物的购物习惯,购物筐很容易就填满了,这样一来,提着沉重的物品购物自然就非常的难受。这个时候,店员需要帮客人将满的购物筐放到柜台上,然后给他们空的购物筐继续购物。这些购物筐不仅在卖场中占据了大量的地方,而且非常难用。在这种抱怨中,Sylvan 发现折叠式的购物框可能是拯救各大卖场的救星。

life-magazine-cover-shopping-cart-food-issue-design

  对于设计师而言,深入考虑你的产品设计中的卖点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个卖点不仅要考虑到你的客户,还要考虑到你客户的客户、最终消费者们的实际需求和痛点。所以,购物车对于卖场而言最好占据更小的空间,而消费者们则需要一个更加轻松便捷的购物载具。

  如果你的设计能让你的客户高兴,好的收益是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是如果最终的消费者对你的设计不满意,不满情绪自然会反馈到你的客户,并最终对你的收入产生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Sylvan 通过对用户深入了解,借助这些一手的资料勾勒出购物车的雏形,并将这个点子卖给了他的客户。

  了解你的用户

  不管你信不信,Sylvan 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既不是购物车模型的开发,也不是对购物车功能的完善和调整。他所碰到最大的麻烦是直面消费者们。作为设计师的你应该懂得这一点的艰难很多时候用户反馈的信息和吐槽的缘由常会让人措手不及又哭笑不得。女性消费者认为购物车太过酷似婴儿车,而她们并不想在超市中重复带孩子的日常。

  男性消费者的观点和女性又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带着精致轮子的手推车并不能像沉重的购物筐一样可以展现男性强壮的臂膀。所以20世纪初要设计个购物车居然还需要考虑加入男子气概!?这样一来,真正喜欢购物车设计的似乎就剩下体力较差的老人,和常常坐在购物车中的孩子了。这样不好。

shopping-cart-dry-cleaners-design

  那么,Sylvan 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他的思路并不是一味的去迎合,而是去创造需求。Sylvan 聘请了不同年龄的客户假装去超市和杂货店购物,并且使用全新的购物车。用户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常常是随机而主观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去重塑这种认知呢?这些假扮的购物车使用者在卖场中频繁的走秀,让推着购物车购物不再显得尴尬而出位,反而让这种行为逐渐流行起来,最终形成规模。

  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或者吸引目标用户来接纳新的产品或者信息是不是不道德的呢?并不是这样。朋友组团出去吃饭的时候,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并不鲜见,社会化的互相影响本就无处不在。其实企业、品牌营销也同样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影响用户。

  借助社交媒体、品牌营销,可以让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以几何级数提升,作为设计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借力媒体、舆论和营销。当你的创意和恰如其分的公众舆论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所创造的价值和利润会相当可观的。

  永不停止的创新

  折叠篮式购物车是Sylvan 是他和他的同事最初推出的购物车原型,也是最初的版本。经过十余年的营销推广之后,新的巢式购物车诞生了。这种购物车的特色和今天的购物车很相似,多个购物车可以相互穿插叠到一起。

row-of-shopping-carts

  经过多年的演变,折叠购物车的设计日趋完善。今天的购物车已经不仅仅可以折叠、叠加、让孩子安全地坐在里面,而且底部加层可以让你轻松放置重物,增加安全锁防止盗窃,等等等等。各种贴心的细节让购物越发省心了。

  创造出购物车这一神物的设计师 Sylvan Goldman 早在1984年就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开的脑洞为无数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灵感和方向,而他这一创举也被后人发扬光大。

  当你为客户完成了一项产品的设计,并不意味着它相关的测试和研究的记录没用了。如果你将产品调整到针对特定的市场或者用户群,你甚至可以预测未来有待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可以积累怎样的经验,丰富出一套完善的数据库,可以让相关的产品和下一代的产品更加完善,更快完成。

  结语

  和许多优秀的产品一样,购物车的诞生一波三折,但由于设计者持续不断的改进、调整,结合用户和市场的改变并主动引导用户行为,造就了如今近乎无可替代的超市购物车。整个购物车的演进史对设计师的启迪其实无处不在。首先对产品细致入微的修改和调整,然后是对于用户反馈的清醒认识和入微的分析调整,主动式的营销和推广策略,再就是对客户、终端用户的精准定位和方向上的准确把握,这所有的一切造就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它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证明了一个设计师无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汇微商怎么发布产品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汇微商怎么发布产品

汇微商怎么关闭声音提醒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汇微商怎么关闭声音提醒

s8lol主宰符文怎么配

英雄联盟 网络游戏
s8lol主宰符文怎么配

汇微商加V怎么认证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汇微商加V怎么认证

汇微商社区圈子怎么发布话题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汇微商社区圈子怎么发布话题

lol偷钱流符文搭配推荐

英雄联盟 网络游戏
lol偷钱流符文搭配推荐

微商怎么找客源 怎样做好微商

微商
微商怎么找客源 怎样做好微商

如何判断微商的产品可是否可靠

微商 微信
如何判断微商的产品可是否可靠

lolAD刺客新符文搭配推荐

英雄联盟
lolAD刺客新符文搭配推荐

汇微商加V怎么认证

汇微商加V怎么认证

只约怎么删除好友

只约怎么删除好友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