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东方不白60

东方不白60

2016-03-28 14:53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醋炒则收敛、姜汁炒则发散而治中焦脾胃、盐炒则下行而治下焦肝肾、酒炒则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温、热主升、花、叶、枝、皮、质轻主升;酸、苦、咸主降、凉、寒主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主降。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简单地总结

  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味,能流泄能下渗、利窍、能引精微下归。

  辛散防耗气、甘补缓防壅塞、酸收敛防呆滞、苦坚阴防腻涩、咸泻防败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补血防凝积。

  相辅:酸收苦坚;咸下淡下;甘补酸收;辛散咸软。

  相阻:辛散酸收;苦坚咸软;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 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 等。

  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等。

  辛温药散寒解表、甘温药补益阳气、酸温药收敛阳气、苦温药祛除寒湿、咸温药温阳润肠。

  辛寒药清热解表、甘寒药补益阴液、酸寒药收敛阴精、苦寒药清泄阳热、咸寒药养阴生津。

  十二经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经为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升麻。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藁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

  足少阴肾经为细辛、独活、肉桂(桂枝)、知母。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柴胡、连翘。

  六经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白芷、葛根、升麻。

阳明经用白芷、葛根、升麻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讲: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阳经常少血多气,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太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荣。气少破血宜补气,气血两充功易成,厥阴少阳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少阴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解表药(荆芥),祛风湿药(桑寄生),行气药(枳实),补气药(人参),补血药、养血(当归),补/助/壮阳药(鹿角胶),补/滋/养阴药(沙参),温里药(小茴香),清热药(金银花),消食药(山楂),泻下药(草决明),利尿(猪苓),涌吐药(常山),止吐药(姜半夏),活血化瘀药(川弓),潜阳/平肝熄风药(钩藤),止喘(麻黄),化痰软坚止咳平喘(川贝母),安神(磁石),收敛固涩(乌梅),凉血止血药(地榆),驱虫药(使君子),攻毒杀虫止痒药(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轻粉),生肌药(白芨)。

  开窍加行气解表药则开窍速度更加灵验!

  利水加理气通阳药则利水速度更加迅速。

  消食加行气通便药则开胃速度更加明显。

  祛风湿药加补阳行气活血药则风湿祛速。

  平肝熄风药加健脾滋肾药则肝风自平息!

  补气加补血滋阴药则气足效果更加突出!

  补血加补气活血药则血盛疗效更加显现!

  止血不与活血药一起组药方;

  收敛固涩药不与解表药一起组药方;

  解表药

  解发表风寒药

  温:麻黄、桂枝、紫苏、香薷、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细辛、鹅不食草、胡荽、姜活、白苏、香茅

  微温:防风、荆芥、生姜

微温:防风、荆芥、生姜

  平:柽柳

  解发表风热药

  寒:牛蒡子、蝉蜕、蝉花、桑叶、浮萍、淡豆鼓

  微寒: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蕤仁

  凉:葛根、薄菏

  平:木贼、蔓荆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zhongyibaojian/)

  祛风湿药

  寒:牛大力

  微寒:木瓜、蚕沙

  平:乌梢蛇、寻骨风、青风藤、铁线蕨

  微温:独活、海风藤、半枫荷、

  温:威灵仙、蕲蛇、伸筋草、松节、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边姜、独活、木瓜、乌梢蛇、蚕沙、地枫皮、

  热:川乌、草乌、路路通、两头

  祛风湿热药

  寒:防己、豨莶草

  微寒:秦艽、络石藤

  凉:臭梧桐、雷公藤、丝瓜络、穿破石、过岗龙

  平:桑枝、海桐皮、老鹳草、秦艽、鸡矢藤、枳椇子

平:桑枝、海桐皮、老鹳草、秦艽、鸡矢藤、枳椇子

  温:穿山龙、了刁竹、白花蛇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花蛇(不知药性)

  平:桑寄生、狗脊、石楠叶

  温:五加皮、千年健、雪莲花、鹿衔草、鹿含草、伸筋草、刺五皮、南藤

  开窍药

  凉:冰片

  平:安息香

  温:麝香、石菖蒲、苏合香

  热:樟脑

  行气药

  寒:枳实、青木香、金铃子、川楝子

  微寒:枳壳

  凉:腊梅花

  平:檀香、香附、绿萼梅、柿蒂、素馨花、橘核、山香

  微温:大腹皮、小茴香

  温:青皮、木香、陈皮、乌药、荔枝核、佛手、玫瑰花、香橼、甘松、薤白、天仙藤、九香虫、降真香、砂仁、走马箭、白豆蔻、肉豆蔻、苏梗

  降气药

  微温:旋覆花

  温:沉香、丁香、刀豆

  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胸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苏梗:行气和中,理气安胎。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广木香:行气滞宜生用,止泻痢宜煨用。芳香不宜久煎。1、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食少呕吐;2、理气疏肝,用于肝胆气滞引起的胁痛;3、健脾消滞,可调胃肠滞气。治疗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瓜蒌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瓜蒌皮:润肺化痰,利气宽胸。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枳实: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结胸;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小茴香: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川八角莲:化痰散结;祛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咳嗽;咽喉肿痛;瘰疬;瘿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痹证。

  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橘络:败毒抗癌、理气化痰。通络,理气,化痰,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姜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温经止血药;温脾止泻药。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蚕沙:祛风燥湿、清热活血。治风湿、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筋骨不遂、腰脚痛、腹内瘀血、头风赤眼。

  宜忌: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凡是咽喉有痰声、痰滞喉咙、口里经常吐痰之患者的药方:橘络20克、白芥子10克、苏梗10克、枳壳10克、香橼10克、香附6克、白芍3克,水煎服!

  补气药

  寒:绞股蓝

  凉:西洋参

  平:甘草、党参、山药、红景天、人参、蜂蜜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中医保健 中医养生 中草药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

冬季养生 健康
冬季中药养生小常识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关于AJAX的N篇贴子整理

PHP
关于AJAX的N篇贴子整理

煎煮中药的基本常识

中医保健 中医养生 中草药
煎煮中药的基本常识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jquery 常用操作整理 基础入门篇

Web开发
jquery 常用操作整理 基础入门篇

常用正则表达式 整理篇

Web开发
常用正则表达式 整理篇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推荐自我按摩降压法

中医推荐自我按摩降压法

4个妙招帮你轻松缓解压力

4个妙招帮你轻松缓解压力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