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卍丶海军

卍丶海军

2015-12-12 16:20

都说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可以甩掉脂肪,改变身材。然而,你每天挥汗如雨地锻炼,身上的赘肉却纹丝未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误区一:追求“量”不顾“式”高强度运动可能会燃烧大量脂肪,但是专家表示,如果你健身过程

应试教育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ndongjianfei/)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ndongjianfei/)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 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儿童累死起跑线:应试教育误导人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ndongjianfei/)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ndongjianfei/)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tulaoshi.com视。

  相关阅读: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响彻中国大地,让做父母的多少都有点紧迫感。实际上这句话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育儿生活。在不可预知“巨大压力”下,很多人不敢养孩子了。有教育家、社会学者站出来说:不对!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该怎么办?

  摇篮说:颠覆论 让孩子赢在正确的起跑线

5运动误区让你累死还不瘦

新生儿姿势和运动检查孕前减肥与运动孕妈妈运动减肥也重要新妈妈身体恢复时间表

  都说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可以甩掉脂肪,改变身材。然而,你每天挥汗如雨地锻炼,身上的赘肉却纹丝未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误区一:追求“量”不顾“式”

  高强度运动可能会燃烧大量脂肪,但是专家表示,如果你健身过程中懒<散地抓着扶手,锻炼到的肌肉就会变少,消耗(图老师整理)的热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运动时注意身体姿势非常重要。

  专家表示,力量训练的姿势也很关键。站立举哑铃,每半小时能多消耗热量50卡路里。保持良好姿势还有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感觉健身更轻松。

  误区二:补充水份不足

  对运动而言,补充水份无疑非常重要。人体每个细胞离开水都无法正常工作,运动时不及时补充水份,疲劳感就会更快产生,锻炼则会更吃力。

  研究发现,脱水时,健身者每组力量训练中重复动作会减少3~5次。专家建议,运动前1~2小时应及时补充水份。另外,运动中及运动后也要小口慢慢补充一定的水份。专家建议运动前2小时慢慢喝点水。

  误区三:选择“最能减脂”的运动

  无论健身活动承诺的耗热指标多么吸引人,如果你感觉健身索然寡味,那么就无法真正健身,效果也会不理想。找到喜欢的运动方式,就不会产生“强迫自己锻炼”的感觉。邀朋友一道健身,也是提高锻炼乐趣的一个好办法。

  误区四: 瘦腿操、小臀操拼命做,也没瘦!

  报章杂志上总是有许多瘦身操,甚至是在书店都可以买到的许多瘦身书里,都有许多瘦这里、瘦那里的肌力运动。不管哪个部位大腿、小腿、腰、肚子、 臀部、手臂...应有尽有,你也每天认真的1、2、3、4,乖乖照做,但是怎么腿一点也没变细,屁股还是一样大?问题就出在,你没有配合有氧运动。要燃烧脂肪,就一定得做有氧运动,肌力运动的主要效果在增加肌肉量,提升新陈代谢率,同时雕塑你的体态,让你看起来更有曲线。如果你只做肌力运动,不做有氧运动,反而会肌肉增多,脂肪还是依旧,看起来不但不会苗条,反而更粗壮喔!除了这些体操外,每天多多健走或跑步个30分钟吧!

  误区五:每天爬11层楼上班,怎么不会瘦?  

  首先得奖励一下有这种恒心和毅力的你,但是为什么还是瘦不下来?问题出在运动的时间长短。爬楼梯是有氧运动没错啦!但想想看爬上11楼要花多少时间,5分钟?10分钟?有氧运动要有效果,至少时间要达到20~30分钟以上,身体才会开始更有效率的燃烧脂肪!



给孩子买保险的误区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障,是避险,是风险转嫁。

  在私人理财中,购买保险的顺序应该是:优先家庭收入来源的创造者、主导者。购买的险种也应该以意外、健康等保障型商品为主。这是因为,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旦出险并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一方面,可享受续期保险费豁免的优惠,即以后年度应交而末交的保险费不必再交了。这样,就规避了投保人无力继续交纳保险费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因伤残、疾病需治疗或丧失劳动能力,那么,这种经济风险也可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这取决于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额)。若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身故,那么,作为受益人的妻子、子女可获得保险金额的全部,并以此来维持家庭正常的经济秩序,让子女继续接受他们本应接受的教育。

  而父母给年幼的子女买很多保险,特别是20年、30年交费期的保险,为他们积累财富并不可取。这是因为:

  (1)倘若作为收入来源主导者的父母,因故而无法继续交纳按合同约定应交纳的续期保险费,那么,这份保单就可能会失效。若退保,则只能按现金价值办理,即保险公司应扣除这份保单已发生的费用。从私人理财的角度看,这些投入的资本就亏了,不划算。

  (2)小孩作为被保险人,拥有较大数额的保险金额,一方面,他的受益人(儿女)的妈(爸)都还不知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这受益人就得是孩子的父母了。试想,若孩子身故,保险公司给付50万元,这50万元不是在给父母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吗?另一方面,小孩子过了两岁,活泼、健康起来,好动起来,一般情况下,患大病的机率很低。因此,购买很多的保险也必要性不大。

  (3)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了20万元、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保险金额的储蓄型保险,想以此为孩子创造一个终生衣食无忧的环境。但细想起来,也有不妥。一方面,父母纵使给孩子留座金山银山,如果不努力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那么,金山银山也是经不了几下折腾的。“富不过三代”这句名言,已给了我们警示。如果父母培养了孩子优秀的品质,即使父母没给孩子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孩子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开辟出一片天地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总是要来的。现如今,50万元、100万元不能算一笔小钱了,但30年以后、40年以后、50年以后,这笔钱也许算不了大钱了,也许它难以使人过上舒坦的生活了。这正如20年前,在中国,万元户很帅气,很牛气、很有钱。而现在,1万元能买回1套房子的几块砖?几块水泥?通货膨胀,真是私人财富的隐形杀手!

  当然,对小孩子有两类保险是应该买的。一是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时,应每年购买40—100元的幼儿、学生平安保险。这种保险便宜、保障大,但应购买意外伤害加附医的。二是为孩子购买子女教育保险,当然是购买大学教育金、研究生教育金。应注意的是,必须购买分红型保险。

  >>【儿童保险】百科详解

分享的误区(中)

(接上文)
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强,孩子的思维中逐渐有了他人的观念,开始建立所有权概念,开始了解“赠予”关系的实质等。他有这样的表现:我喜欢,所以我不能给你,因为你和我是“对立”的,给了你我就没有。有些妈妈开始觉得孩子太“独”了,其实,孩子的分享意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开始自觉地甄别分享的客体,可分享的和不可分享的。孩子有的时候会和家长的看法有误差,孩子认为不可分享的,家长认为可分享,这样就觉得孩子要加强“分享教育”了;孩子认为可以分享的,也可能家长觉得不可分享,这个情况下,可以教导孩子,如果认为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则可能不去理会。其实,孩子的这种看法也随着年龄、兴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然,不排除个别极端例子中孩子确实“独”;同时,孩子逐渐学习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理解对方的感受、心情。分享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上面两个方面同时兼备。任何一个方面没有成熟,分享意识都没有最终建立起来。

孩子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可以看到娃娃已经能够这样做了。她开始说喜欢这粉色的。然后想到姐姐,估计姐姐也喜欢这张,打算把这张给姐姐。娃娃这方面的成长快于其他方面,可能确实因为她不是独女,她的日常生活提供给她进行这种思考的机会。

不知道你和娃娃爸爸是否非常鼓励娃娃谦让弟弟。我是一个姐姐,也有一个弟弟,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总是在长辈慈爱鼓励的目光下,时时刻刻谦让着。我们民族是一个讲“孝悌”的民族,讲究手足情之间的和睦、谦让,有时甚至是忍耐和牺牲,但我们有时忽视个性、个体的价值,特别是当孩子的年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日久天长的生活养成,可能会让孩子容易压抑自我,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更多的在意别人的感受,缺乏自信和自我意识。而西方的教育里,更鼓励兄弟姊妹发扬和表现自己的个性,(至少在我读到过的一些西方育儿书里是这样提醒年轻父母的,特别强调在幼子/女出生后,注意提醒保持长子/女的个性发展和对其爱的关注。不过这方面我没有认真读)。 对于娃娃来讲,加强培养她的自我意识是更重要的。

anneliese 的回复: (写于7/17/2002 3:10:23 AM)

悄悄给我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对孩子某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大人眼中的问题)家长万不可焦虑,更不可以将这种焦虑传给孩子。适当地说教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否则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很大,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并不是父母教育的本意。孩子自己去经历事情,比我们的强制改变的策略更自然,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同时亦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想通这一点,我心里好受多了。

在家里,最初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娃娃让弟弟,但一定是在情愿的情况下,我们不强迫她必须让。事实是,只要两个小人儿争东西,必是娃娃让弟弟,因为娃娃是比较随和的孩子,容易被说TuLaoShi.com服,而弟弟则比较犟,性情比较急。也许娃娃有时候也怕弟弟大闹不止,所兴就让了罢。

我现在唯一担心的是,有时娃娃会为讨好别人让出自己的利益。比如,小朋友一说,不跟你做朋友了。娃娃马上就屈服,让给别人。对娃娃来说,这样子可并不是好事。

happyspirit 的回复: (写于7/11/2002 11:32:20 AM)

其实,这很大成分上和天性有关——从这点来看,作为AB血型的人,我能理解娃娃的举动。我曾戏称,宁要AB血型的女儿,不要AB血型的儿——从我和弟弟身上,看得太清楚了(我父母根本就不管孩子教育的,放任我们的天性)。还好,我弟弟的女儿是AB,象极了小时候的我,乖得不得了,从生下来就不爱哭闹,很好带。而我的小虫子就很不同了,B型性格,个性特别强。

看分享的问题,除了教育因素外,小虫子绝对不会有,而我弟弟的女儿就有可能有!-这是我的直觉吧,因为不管你怎么教育小虫子这样天性的宝贝,她总是有强烈个人意识的,“这是我的”常常挂在嘴边,所谓分享教育,不可能会走到娃娃那么远。我们家,要大家一起拥有和分享,但明白所属。好吃的东西,是小虫子的就是她的,她可以拿出来分享,但大家绝不教育她放弃自己的拥有。对小虫子,绝对是需要教育她分享的,否则她会严重地以自我为中心。

娃娃还没懂得争取“我”的权利,这是AB血型的人最爱犯的毛病,即便是我,也常常委屈自己去将就别人。对娃娃这样的,千万不要象教育其他性格的宝贝一样教,要针对其性格弱点而教育(其实对每个宝贝都一样)。现在不是分享的问题,而是要灌输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战胜压力(人际关系和学习等)的勇气!从娃娃把自己不擅长的学习书主动送出就可以看出,她是有点逃避压力的。

你和娃娃爸爸肯定有一个AB型血,以你们的童年、性格和成功实例,来总结对娃娃的教育吧。

分享分享的误区(下)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运动减肥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
如何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如何让孩子赢在学外语的起跑线上

分娩
如何让孩子赢在学外语的起跑线上

孩子正在长身体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早教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孩子正在长身体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强化母婴补碘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怀孕
强化母婴补碘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

宝宝饮食 宝宝营养食谱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对的起跑线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期心理 你调适好了吗?

孕期心理 你调适好了吗?

快速减肥十“吃”法

快速减肥十“吃”法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