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到自由(下)

卡卡西岚

卡卡西岚

2015-12-12 15:55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

从理解到自由(下)

Jenny Chang 转贴:
(接上文)
这些事情从根本上讲就是儿童发展中的自由有些时候孩子要发展什么我们知道,那是经过客观的谨慎的研究才知道的,它需要儿童发展的很多专业的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了解儿童真的很难,有个孩子蹲在一个树坑里,那树刚好容下他蜷伏,他就蜷卧在里面,背上背着一只兔子,坑口盖上一块纸板,里面的空间因为太小而使他一动不能动,可他就在里面趴半个小时外面还有个“小护卫”。然后他们急不可耐的轮换着,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们在发展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孩子们喜欢这个游戏。

只要给儿童自由。有了自由儿童就摆脱了我们狭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儿童就去自动施行我们想不到也不理解的“神奇”的发展方式。

蒙特梭利说,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我在我的儿子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有一次我给了他一个大的豆沙饼,然后我说:“让妈妈吃一口吗?”他说:“可以”我就用手掰了一块,他把饼子扔掉,躺倒就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当时特别奇怪,他答应给我了,为什么还这样?我说:“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妈妈再给你换一个。”我就给他换了一个。他立刻站了起来,说:“妈妈,这次吃。”我就在他那个饼子边上慢慢的咬了一口。他笑了,说:“这次对了。”然后他用手在饼子边缘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这次是咬的,不是掰的。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和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他的整个人生基础和结构就建立起来了。所以要作一个蒙特梭利老师,要作一个好的家长就要特别尊重孩子。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想测验一下他的儿子的智力状态。他在两把椅子上面放了两个垫子,然后拿了一个东西藏在其中一个垫子底下。他把孩子请进来说:“你给爸爸说说,东西藏在哪个垫子底下?”孩子就径直走到那个没有藏东西的椅子前,掀起垫子说:“咦,没有呀?”他爸爸说“噢,那就请你再出去吧。”孩子出去后他就把这个东西又藏到另一个垫子下面,又把孩子请进来。孩子进来后就径直走到这边没有藏东西的垫子前,掀起来,说:“噢,没有呀?”他爸爸说;“简直不可理喻,怎么这样呢?”蒙特梭利笑着说:“你根本不了解儿童,孩子现在是想让父亲有成功感。”这是在跟父亲玩一种游戏,是为了满足父亲的一种需求,他认为他只要发现不了,爸爸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他不知道爸爸在测试他的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状态。”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很大的,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广阔。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只要付出爱,儿童都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成为一个人身上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完)

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m.tulaoshi.com)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关于自由和规则(上)

作者:WeeWitch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转下文)

下一篇: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培养孩子既规则又自由的策略

  既规则又自由的好习惯

  在幼儿园里,乐乐拿着一块积木主动对琳琳说:“你跟我一起玩吧。”琳琳说:“我不想跟你玩,我想跟悠悠玩。”乐乐接着做她的思想工作:“我会搭水立方,你来看。”琳琳不为所动:“我不去。”乐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乐乐便自己到建筑区专注地搭起奥运场馆。

  一会儿后,琳琳边哭边对老师说:“悠悠不跟我玩,我要他跟我玩。”老师问悠悠怎么回事,悠悠说:“我已经有朋友了,她再进来,这里就待不下了。”老师劝琳琳到其他区域去玩,琳琳还是不愿意,哭着说:“我就要跟悠悠一起玩!”

  从这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琳琳和乐乐有着不同的生活处事习惯。

  琳琳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孩子,她想做什么事情就要做什么事情,然而不会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也不会用变通的办法动员别人或者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能达成目标就生气懊恼;乐乐也是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孩子,他向别人主动发出邀请,并想办法争取对方的合作,然而并不强迫对方,如果不能达成目标,他就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自己的快乐遭遇挫折也不打折扣。

  在生活处事习惯上,两个孩子的根本区别在于,琳琳自由过度、缺乏规则,乐乐既有规则又有自由。

  规则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平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放肆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有的父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

  培养孩子既规则又自由的教育策略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这样的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

  1.自然后果法

  有一种规则是自然法则,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吃饭挑剔,家长不用跟在后面喂,而且不到下顿吃饭时间就不给他吃,用饥饿法则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要对他反复唠叨发脾气,如果他错过学习时间、看电视或者做游戏的时间,家(m.tulaoshi.com)长不要给他弥补,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自然法则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自然后果法使孩子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真正的自由精神是尊重自然法则的自由,不是随意妄为的自由。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的行为将导致长远后果,近期不容易看出结果,则不宜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坐姿不端正、握笔不正确等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2.人为后果法

  很多情境不能运用自然后果法,例如孩子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后果相当危险,这样,使用人为后果法就是大量而经常的了,把它与有意惩罚相区别,就会应用得更加科学。

  ★人为后果从错误行为中延伸出来,有意惩罚与错误行为不直接相关。

  荣荣喜欢坐在低矮的露台上边玩边往楼下看,虽然有栏杆,但看着还是很危险。妈妈给他设定了人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么下楼到院子里玩,这两个规则要求都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有关。

  有意惩罚则是打屁股、罚站等与错误行为没有直接关联的方式,反而让“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这是从“负面教训”了孩子,孩子从中只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会受罪;为了保护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人为后果则是“正面教育”孩子,孩子懂得两个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规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规则的。

  ★人为后果关注的是现在,有意惩罚关注的是过去。

  有一次,妈妈带颖颖到同学家里玩,已经很晚了,该睡觉了,颖颖还不愿意走,最后妈妈强行把她抱回家了。第二天,颖颖提出还要到同学家里玩,有意惩罚的教育方式就是你昨天表现得不好,今天不带你去了,人为后果的教育方式则是提前预防,约法三章,妈妈说走的时候得走,不能像昨天一样又哭又闹地不走,否则下一次妈妈就不带你去了。

  可见,有意惩罚具有报复性,人为后果则具有建设性。

  ★人为后果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有意惩罚的态度是厌烦和粗暴。

  使用人为后果的父母比较冷静和理性,规则底线不动摇,但是对孩子的说话嗓门不大,语速不急;有意惩罚则表现出不耐烦、生气甚至怒气冲天或粗暴无礼,但是效果并不见得好。

  3.选择权限法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让孩子学会“做选择题”,训练有素的“超级孩子”也将学会参与设计“选项”,并从中提高自己的自由能力。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是当大人需要接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的游戏就具有干扰性了。当你正在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孩子一会儿要摁键,一会儿拽你的衣服,一会儿制造出各种噪音,你会怎么办呢?

  习惯于批评和惩罚方式的父母要么把孩子训斥一顿,或者“啪”一下打在孩子摁键的小手上,后果将变得更加糟糕,“两败俱伤”——孩子哭了,家长生气了,电话也不愿意打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妈妈将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静地呆在这个房间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你要选择哪个?”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话,你就请对方暂等一会儿,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他不愿意也不行。这样他就明白,要享受与你呆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

  选择权限法尊重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兼顾了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因为选项中包含了孩子除了不能做某事以外,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暗示了孩子在不侵犯别人自由的同时可以享受的自由很多。而直接命令孩子做其中一件事是比较武断的,孩子可能恰恰不愿意做那一件事,如果他提出要看电视、吃东西、玩某个玩具,反而丰富了选项内容,你给了他自由,自己也有了打电话的自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选择权限法使父母把自由民主与坚定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孩子学会选择则是自由精神和遵守规则的有机结合。长期与孩子这么打交道,有助于孩子形成既规则又自由的习惯。

  总之,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离不开规则和自由,父母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多培养孩子的各种既规则又自由的好习惯。

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下)

(接上文)
孩子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爱他们胜过爱我们自己。可是,孩子也是同我们平等的,在这个家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纪律才有自由。我反对给孩子过多的条条框框,但是,也不能什么限制什么规矩都没有。我希望我的孩子有着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教养。我父亲常常对我们姐妹俩说,我知道我百年以后,不会留给你们丰厚的遗产,但是我给了你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教育教育,我仍然认为,教养在前,养育在后。

lixiaotu 的回复: (写于11/1/2002 1:04:37 PM)

“自由”的对立面并不是“没有规矩”,这正如给人民自由并不等于社会就会天下大乱。立规矩和给孩子自由不是同一个轴上方向相对的两种行为选择,它们不在一个轴上。——这话说得轻松倒底什么意思呢。

孙瑞雪在上次访谈中说“新教育是儿童是依靠儿童自身的能力同外在的环境和谐相处建构一个新的自我,这个过程是由儿童自己来完成的,不依靠成人的教育。我们把爱称之为能够给儿童一个积极的愉快的向上的和谐的环境,这个叫爱,我们把自由定义为在行为和意识上不控制儿童,让儿童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把爱和自由给了这样一个定义。”

你对开开坚持想多看故事片的强烈愿望,当时,你是没有放在这个坐标里的,你习惯性地马上想到‘是否要立规矩’这个问题下面了,而且只有yes or no,然后你决定‘不屈服’;而,今天你的总结报告里,还是在讨论同一情景,你已经有更多的选择了,因为你开始首先理解开开可以,即使理解之后还是不打算给他看下去,我们也会有很不同的行为,我们不会莫明其妙判决他的愿望是‘不要规矩’,所以不会意图控制他的愿望,不会在判决之后强制执行。事实上执行之后他的愿望仍然在,只是屈服了,向妈妈的强权屈服了,不是向他自己内心的纪律顺从了。

婴儿为什么‘缺省状态’是情绪愉快--因为愉快是‘成本最小’的生存状态。他不会无故哭--那费劲多了去啦!婴儿的成长,就象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纪律和规矩,也是被他逐渐发现、总结的,不是爸爸妈妈规定并监督执行的。

安妮妈妈 的回复: (写于10/31/2002 2:04:02 PM)

开开妈,我决定先要狠狠地表扬你一下,恩,这次就弄一瓶甜面酱吧,尤其是帖子第一部分的总结,看得出美国的红灯时间是够长的,很深的思考起了相当的作用,开开这小子的幸福生活今后会越来越好:)

对于你的最后一点是否该在“开开平静下来以后跟他讲道理”, 你担心“扯动那根筋”所以没有再提。我觉得我们总是低估了孩子的记忆力,因为我们在哄孩子的时候,经常发现“转移注意力”是一件屡试屡爽的法宝,所以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短暂的,但是我却觉得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尤其是在受到莫大的委屈或挫折之后,他一定会记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安妮喜欢自己剥瓜子吃,屡劝不听后,终于有一次呕吐了个西里哗啦,然后她一看见瓜子就做呕吐状,不用别人提醒;安妮喜欢在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并为自己身手敏捷而得意不已,终于有一天一脚踏空,磕着了脑袋,现在下楼梯比谁都慢,小心得很……我觉得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是讲道理的最佳时机,否则在他小小的记忆里,那场痛哭一直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是妈妈欺负我的一件事情:),是一件没有办法反抗的事情,反而会是误导,你以为呢?

安妮妈妈的语文水平也太耷僵了不是?琢磨半天,还是决定红着脸来做一个澄清:安妮妈妈的意思是:在宝宝0~6岁期间,坚决不要给孩子立规矩,只是引导他该怎么做,但做不做也给他充分的选择的自由,宝宝只有三个方面会得到坚决无情的约束:道德的约束、健康的约束、危险的约束。

其实我坚决相信,开开生活里的大多数时间和安妮一样,都是在如沐春风里度过的,那次是事件是一个很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大家讨论的也是针对这些小概率极端事件的紧急处理办法,如果三天两头要上演这样的悲喜剧,那么恐怕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就很成问题了。安妮的生活里也经常听到大人说不,一般安妮总会给大人面子,乖乖就执行了,这类矛盾有60%吧,安妮表示不同意,经过劝说或利诱后同意的,这类矛盾有30%吧,最后有10%是碰到双方不能达成共识的小概率极端事件,如果违反妈妈的三个约束政策的,安妮屈服(很少的情况),否则,我们做父母的屈服。

所以,如果安妮要吃可乐或其他垃圾食品,我会告诉她可乐不好吃,可以吃果汁,并尽量提供给她一个没有可乐的环境,如果不可避免,她又一定要吃的,我会给她吃,但反复提醒她可乐不好,爸爸妈妈都不爱吃。我想这时候就要体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了,总之一句话,6岁之前,我尊重安妮的选择,6岁以后,我会告诉她,你不可以吃可乐,因为可乐不好,不听话,妈妈就要生气了。哦哦,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我怎么可能在安妮的6岁生日过后,就突然告诉她你的自由生活已经结束了。

给孩子制定规则(下)

规矩法则4:立规矩的同时充分考虑宝宝的感受

在家时,妈妈可以把给小瑞吃的饼干单独放一个盒子里,让她自己在里面挑。如果小瑞发现饼干破了,哭可以,但不可以向别人发脾气。妈妈要让小瑞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你不喜欢破了的饼干妈妈理解,你也可以哭,但不可以因此伤害到别人。

如果小瑞盒子里的饼干只剩下有破损的,妈妈最好不要再重新给小瑞买新的。应该告诉小瑞,妈妈知道你不喜欢破的,可是别人也不喜欢破的,所以你可以不吃,但不能把破的都推给别人吃。

如果到别人家玩,事先要跟小瑞讲好,这不是自己家。阿姨拿出来的饼干你可以不吃,但不可以自己在饼干盒子里乱翻,更不可以发脾气耍赖。当然啦,也可以适当跟主人打招呼,拿饼干的时候,挑几块好的放到盘子里。

专家点评:

虽然只是几块小小的饼干,聪明的妈妈却能借此和宝宝一起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体谅和理解他人。

友情提示:

妈妈带宝宝外出时,最好多带几样零食或者玩具。宝宝发脾气时,与其劝宝宝不要生气,不如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甜甜跟妈妈去购物,一进超市就开始乱翻货架,到处乱跑。在结账的时候,又非要把扔进篮子里的零食全买下来。看着在地上耍赖打滚的女儿,甜甜妈妈只好一边付钱,一边恨恨地讲:“下次再也不带你来了。”

错误:没有立刻指出宝宝的错误

在饭店里或者电影院里,经常能听到父母们气急败坏地抱怨:“在家说得好好的,可一到外面就发疯。下次再不带你出来了!”可实际情况呢?下次还是会带出来,而宝宝还是会继续不守规矩。宝宝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所以绝对不会因为顾忌“下次”,而在“这次”收敛一下。

规矩法则5:奖罚分明

从带宝宝去超市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宝宝:超市是选购商品的地方,不是宝宝的游乐场。要跟宝宝约法三章,不能随意翻货架,拿东西要经过爸爸妈妈同意。超市的商品,一定要等爸爸妈妈付过钱后,才能拆开包装。

如果宝宝很守规矩,那么作为奖励,可以让宝宝在超市自由挑选一份自己喜欢的商品。对大一些的宝宝,不一定非要用物质奖励。请3-4岁的宝宝帮妈妈找出需要购买的商品,比如说在食品区找出面粉,在水果区找出葡萄。5岁以上的宝宝,请他自己拿着钱比如10元或者5元,去买回如牛奶、酱油醋等简单商品。这些都会令宝宝非常自豪和高兴。

如果宝宝在超市里发脾气耍赖,父母一定要沉得住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宝宝强行抱离现场,让宝宝哭够后,再慢慢跟宝宝讲道理。同时,一定要立刻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说,取消原本购物后去看电影的打算。

专家点评:

奖罚分明是让宝宝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最好办法,奖励和惩罚都应该是宝宝最在乎的东西,比如说晚间睡觉前的故事、每天的动画片等等。

友情提示:

让宝宝自由采购商品之前,一定要事先讲好一个大致范围。不然父母答应的是可以买一盒冰琪淋,宝宝拿来的却是价值150元的哈根达斯,场面就比较尴尬了。

园园3岁半,妈妈第一次听她说“他妈的”时,愣了一下,接着忍不住大笑起来。看到妈妈的反应,园园一遍遍地重复这3个字。等幼儿园老师向妈妈反映园园说脏话时,妈妈才发觉,园园说这3个字已经成习惯了。

错误:妈妈的反应助长宝宝的错误

宝宝有许多不良习惯其实是大人无意中养成的。比如说觉得好玩,就怂恿小宝宝打人,或者让小宝宝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礼貌的称呼。像园园这样的年龄,通常并不理解“脏话”是什么意思,她只觉得,只要说这3个字,妈妈就会笑,就会特别注意自己。

规矩法则6:防微杜渐,规矩要从小立起

对于3岁以下tulaoshi.com的宝宝说脏话,妈妈们应该冷处理,装作没听见,或者只当这句话和平常话没什么两样。宝宝很可能在一两天之内,自己就把脏话都忘了。

如果宝宝一直喜欢说脏话,妈妈们就应该告诉宝宝,脏话是很不好的话,妈妈听宝宝说脏话非常不高兴。如果宝宝还是说,就应受到惩罚。

专家评点: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再想修枝就晚了。

友情提示:

在说脏话的问题上,环境的配合非常重要。成人切忌听到宝宝说脏话时哈哈大笑,甚至一遍遍逗宝宝说脏话。

巧立规矩实用技巧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

孩子天生喜欢做决定的感觉。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给他决定的机会,他就会非常高兴。比如让他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早餐吃点什么等等。对于像打针吃药,上车出发这种事,你应当坚持立场;但如果他执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儿,或者阴天戴顶遮阳帽的话,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选择,就把权力“下放”得彻底一点。

当你严厉地批评完孩子之后,别忘了安慰一下他

与他所犯的错误同样重要的,是你在“教训”他之后,别忘安慰安慰那个“受伤的小心灵”,告诉他尽管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依然爱他。

为了确保所定下的纪律得到切实执行,与惩罚同等重要的是随时发现他做得好的地方,并奖励他们。事实上,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保证遵守纪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续加深印象。你越是频繁地让孩子注意到纪律条例(通过表扬,偶尔惩罚),越能减少孩子“越轨”的可能。随时随地观察,用表扬来代替批评。把“不要”换个方式来表达,比如:“不可以打架”换成“你今天对小狗非常温柔!”

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摘编自《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从理解到自由(下)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从理解到自由(下)

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从害羞到主动

心理健康 婚姻保鲜
从害羞到主动

从A到L的love

电脑入门
从A到L的love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JAVA从入门到精通

编程语言 网络编程
JAVA从入门到精通

从网页到网络平台

Web开发
从网页到网络平台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让宝宝爱上吃肉菜3措施

让宝宝爱上吃肉菜3措施

预防孕期贫血的方法有哪些?

预防孕期贫血的方法有哪些?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