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故事

霸王VS王者

霸王VS王者

2015-12-12 13:28

第二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二代”,如今3-10岁的孩子基本属于这个群体,对于这些承载了太多关注的孩子,有关专家呼吁,别给“独二代”过多爱。

向爱而生(上)

“爱我,就为我生个孩子吧”。

情到浓时,男人大都会向他心爱的女人提出这一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要求。

我静静地倚在客厅宽大的沙发上,透过层层叠叠的玻璃门,望着露台上先生怀抱女儿亲昵的身影,女儿呢喃的学语,先生爽朗的笑声,都揉在阳光中,飘进房间里。那一刻,我感怀的心中,溢满了太阳的香味。为人妻、为人母的喜悦,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垂手可及,幸福的日历在沉浸的思绪中一页页翻回……

其实,我和先生都不知该如何定义女儿的出现。从我们决定结婚的日子起,在跨国婚姻繁缛的手续里,在两地公证漫长的等待中,期待一个爱的结晶与期待一纸爱的证明同时被列入了我们的人生计划。于是,我辞去公职,在我们爱的小屋里,期待着孩子的出现。两个月后,
我等来了鲜红的结婚证书。然而,又过了十个月,我们却没有等到孩子。

这时,我却得到了猎头公司为我提供的一个工作机会。也许是期待的星光在月月失望的磨砺中逐渐暗淡,在心中沉寂多时对事业的追求就这样喷薄而出,带着先生的鼓励,我暂时收藏起做母亲的计划,开始了职场打拼的征程。

我的“老朋友”并不是每次都准时,因为在上一年的等待中,曾经有过推迟十几天的先例,加上闲懒了很久,一下子进入异常忙碌的状态,便忽略了这次不同寻常的迟到。每天絮絮叨叨和先生交流工作的心得,孩子渐渐在我们的话题中隐去了。直到二月将尽,我在月末例行的清理中,赫然看见未拆封的“护舒宝”,扳指算来,已是晚了近二十天。

我上班刚刚两个月,不知这算不算是个好消息。谁知先生听了撇撇嘴,“你又瞎欢喜,没准啊过两天……”。我想也是,曾经买过一打验孕笔,也满怀希望去过三次医院,可每次得到的答案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先生微笑着拍拍我,“不许用验孕笔,也不许去医院,我们再等等,十天,就一定是了,留点悬念吧”。也许是期待的太久了,也许是失望的太多了,虽然我以为自己已不是太在意,但此时此刻我才知道,哪怕仅仅是一个泡沫,我也不忍去碰碎,也许这就是我遵守十天约定的真正原因。

十天,真的好漫长,我隐约觉得乳房发涨,仔细看去乳晕的颜色也好象深了许多,可我却没有一点恶心呕吐的感觉,难道又是……

我和先生手牵着手心照不宣地逛商场,却不约而同在婴儿用品的柜台前驻足。我去书店订培训材料,却忍不住买下十几本和怀孕有关的书。先生下班来接我,汽车后座的购物袋里居然装着“妈妈适体健”和“玛特纳”。十天之约还没过半,我听见先生给婆婆打电话,居然很肯定地说我怀孕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确定我们期待已久的天使终于降临。我的工作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生理的变化一下子把我推入了无比复杂的情绪之中。公司刚刚让我兼任一要职,至于怎么和老板开口,也让我伤透脑筋。

加班依旧是家常便饭,唯一不同的是每天早晚,我的助理都会冲一杯浓浓的“妈妈适体健”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行政部特意采购了一台全新的笔记本,来替换我用的台式机。即使我晚去餐厅,微波炉里都有厨师专门为我留的菜。紧张的高级公寓里,还有家住外地的同事们特意腾出的一间最好的空调房,供我休息。记不清有多少次,先生在漫天星光下,等着我办公室的灯儿熄灭。因此也连累了先生和先生的同事,每天因为绕路接送我而早出晚归。

向爱而生(下)

别给“独二代”过多爱

  第二代独生子女,简称“独二代”,如今3-10岁的孩子基本属于这个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一家人的心,也牵动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

  由于生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点,尤其是6+1结构的家庭环境特点,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特殊性,如:定力差,独立性差,耐受挫折性差,自我中心特点显著等等。 为此,瑞思学科英语CEO夏雨峰先生做客新浪,专门就70后80后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为聪明睿智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爱如潮水只会把孩子淹没

  自理能力的问题跟当下的社会结构,整个家庭结构有关系。夏总表示:现在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搞不好都住在一块,老人隔代亲,又没有别的孩子,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尤其对于10岁前的孩子,他们都认为宝宝还小,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独立性。

  事实上,家长的“过度爱护”,超出孩子的需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事事总得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 有个极端的例子:上次夏总在宣武门见了一个孩子4岁,在幼儿园生活不能自理,渴了不知道要喝的,饿了不知道要吃的,想上厕所不知道要去,结果拉在裤裆。夏总推断这个孩子在家里半小时肯定有人送吃的,他不需要索取,就能获得。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聪敏的家长应对孩子更智慧些

  一同接受专访的瑞思家长意大利语翻译Lily爸爸说:“之前在lily的生活上他也确实关心的太多了,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只要能够想到的就尽量放手。Lily爸爸每一次到瑞思上课,只要上电梯,电梯里面满满的都是家长,其实已经送到学校了,让孩子自己上去有那么难么?而且家长还造成了电梯的拥堵。 ”他则只送到电梯,让孩子自己上去。(m.tulaoshi.com)回到家,孩子自己洗袜子,内裤等,自己该干就干,这不是作为家长应该做的。

  其实不难看出,家长和孩子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做父母的溺爱孩子是想让孩子依赖父母,但实际上是父母同时也依赖着孩子。如果孩子自己在家什么都安排的很好,家长则会感觉孩子不需要你了,觉得很酸楚。 但是夏总提示,家长应该更理性些,孩子总有一天要像雄鹰一样高飞的,而且他们的能力比家长想象的要高得多。

  夏雨峰说,他的孩子现在也在期末考试,但是应该洗的碗还是得自己洗,因为10分钟的洗碗时间是不可能耽误学习的。这是面对带孩子,另外面对生长环境家长也应该有理性,例如:80后已经变成家长的主力,80后的独生子们其实不太愿意关注孩子,生下来以后交给60、50后的家长,把育儿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上一代,这其实是遗害无穷的。老一辈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后面,让他们去承担教育下两个时代的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80后的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动脑筋,需要智慧,需要自治力去控制,需要理性。

  “社会”看重的是人的能力

  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的传统方式和过去家长的不正确教育,让当下的许多孩子只有成绩没有能力,他们都面临着就业不被看好,出国不能适应等种种问题,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翻。

  同样做为一位即将上市的公司老总,夏雨峰这样解释道: 其实分数在人生当中只有18岁之前有用,18岁以后,是不是能够得到荣誉,有社会地位,完全不取决于分数,但是进入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规律能证明,成就跟分数成正比。 再如瑞思用人来谈,就算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只比别人多一个面试机会而且。并不会因为你是北大、清华就录取你,企业用人看重的仍然是孩子的人格、素质、能力等等,而这才是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的。而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着手。 因此,被众多家长忽略的少儿教育期事实上恰恰是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另外,夏总还谈到了留学的问题, “中国的孩子到国外留学,有的吸毒,有的加入到了一些乱七八遭的帮会,能回来的像方鸿渐这样的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仅仅是考试拿了分数,出去之后听不懂课, 国外的大学很宽松,所有的课堂都是讨论为主,你背的单词在讨论里面用不上,写论文也用不上,你很孤僻,融入不了,必然会在边缘待着。”作为一个学生,课堂就是主力社会,没有真正的能力就参与不了课堂参与不进去的讨论,这意味着他们进入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家长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应该选择一所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学校, 因为它必然是将孩子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而能力也是培养国际精英基础之基础,所以,少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家长必须把握好。

你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带孩子在美国上学。一方面,这些中国妈妈希望能得到西方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同时也把本土的特色带到了大洋彼岸。而“中国妈妈”在美国成为贬义词的现象就是这个文化碰撞的结果。

  妈妈呵护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中国妈妈对孩子体现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关注和干预,本也无可厚非。只是突然有人冷嘲,这倒是个不错的现象。人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行的。如果偏居一隅,少与外界互动,往往滋生夜郎自大的情节。当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有外人如此负面的评价,我想这是利于我们反思,促进我们成长的机会。

  在一次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很多记者围住了总统的母亲,想问他对自己儿子当选总统的看法,总统的母亲很激动,她告诉记者:我的大儿子当选总统,我非常的自豪,而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在家挖土豆,我同样为我的二儿子自豪。这就是西方的文化特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我们更关注的是生活状态。当然,这不代表所有的人的认识,但事实上,我们许多人思想里经常有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等情节,正是说明里我们很多时候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这也是中国妈妈在异地表现出攀比意识为何受到排斥的原因。

  希望孩子进步,获得成功,这个目标是对的,在这点上,我想东西方的母亲都有同样的心理,关键区别在于对成功的理解,以及实现方法的不同。

  说到底,是否成功就是个人体验的幸福感。既然个人体验,那么就是针对自己而言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要求不一样,但不影响他们对成功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非要把进名牌大学做为成功的开始的话,那么这说明我们的中国母亲带孩子远洋到异乡求学的最重要的理由。其实在国内,何尝不是如此,笔这无意改变大家的意愿,只是我们需要再验证一下获得这个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可以发现,我们国人很擅长比较法的,看到自己不比人家的孩子,所以人家的孩子能干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可以干。你上奥数,我也上;你上演讲课,我也去;你上好学校,我想尽办法也要进。生怕落后别人。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倒也罢了,关键是孩子往往并不能如其所愿。原因很简单,攀比只是最简单最低级最缺乏智慧的方法。

  无论孩子多大,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既如此,家长就应该按照人的身心特点来给孩子做策划和帮助。家长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孩子是否适合或应该接受,如何做让孩子喜欢接受,如何让孩子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这样做家长,孩子和父母都会开心,也更容易成功。

  好好看这个“比”字其实挺有意思的,是两把匕首啊。家长朋友有没有想过,在您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的时候,是不是也将刀子深深地插入你和孩子的心里,还不是一刀,是两刀啊!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个女孩给远方打工的爸爸拨电话:“爸爸,我这次月考得了班级的第六名!”小雨中,爸爸沾满泥灰的手拿着旧手机,开心了:“不错了,祝贺你啊,我不在家,你还考这么好!”“爸爸,我想在下一次考班级第一名!女儿自信地说。爸爸说:“听了你的话,我心里很不高兴。”孩子以为有更高的要求,不敢说话了。“我不要你考第一名,谁保证总会考第一?总是不掉队?”爸爸很严肃地说。“你和妈妈什么时候要我一年必须挣几万元钱的?”爸爸又反问道。“没有,只要你平安就好了。”孩子的眼睛立即有点模糊了,有些抽泣。“对啊。”爸爸笑了,“不要流泪啦。考多少分不要紧,只要你尽力了,哪怕考不好,爸爸也高兴!”一个月后,孩子又打电话了,喊上了:“爸爸,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了!”

  对孩子进行要求和期望是对的,只是智慧的家长是懂得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来做的,而不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的自私的行动。所以,建议母亲应该多考虑孩子如何能健康发展,而不单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m.tulaoshi.com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爸爸,如果你爱我

  北京师大教育学部的钱志亮教授在讲座中说:三字经中提到“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也是父亲不可推脱的责任,中国的父亲们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让妻子融严父、慈母、严师身份为一体,别让她们身心疲惫。一席话,令现场几位母亲感动得落泪。

  缺少父教,后果严重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 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 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专家TIPS:

  (1)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良好习惯

  (2)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3)宽容高于惩罚

  (4)尊重孩子的权利

  (5)家教的核心是责任

  (6)爱是没有条件的

  (7)让孩子依赖自己

  (8)童言无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9)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10)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11)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孙云晓:因为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父亲要以身作则,从不起眼的小事开始引导孩子。也可以抽时间陪孩子进 行体育运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孙云晓说,很多父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 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

  父教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

  误区1 教育是妈妈的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我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儿童教育的。那个司机当时就看我一眼,说:“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图老师整理)啊?教育是孩子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

  瑞典有《父亲法》,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责任。孙云晓认为,如果是对于男孩来说,父教缺失的伤害更大。其实父亲由于和母亲的性别差异, 而产生的育儿效果也大有不同,在母亲强大的关爱之外,父教体现的是另一种关怀,一种区别于母性的爱与教育。如果你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格局里 面,那你就OUT了,新好男人的标准里面,爱家庭这一条一定是最重要的。

  误区2 忙工作就是对家庭负责

  对于指责,很多爸爸可能委屈的说,我忙于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将来吗?NO!这是男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做个简单的比喻,一个新的 玩具和父母双全的场面是哪个更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这个问题不应该我们成人来替孩子回答,而是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物质,孩子更需要 的是实实在在的陪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小编的话:如果孩子有话语的权力,如果孩子的意愿比客户的Order重要,我们可不可以认真地听一次他们心底里无声的呼唤:爸爸,如果你爱,请你不要离开我!

玩游戏、讲故事(聊天)、去公园、Family Day的各种活动,怎能少了比妈妈强壮、比爷爷机灵、比外婆利索、比老师放得开手的爸爸呢!

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上)

开开妈 原帖: (写于10/31/2002 9:36:35 AM)

自从贴出了我上次“惩戒”开开的经过以后,收到不少妈妈的回帖,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我总结了一下, 觉得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其一、当时在片子快要结束之前,就应该给开开提个醒,“看完了就要去吃饭了哦。”觉得好瓶的点子不错,放个小闹钟在边上,跟他讲,等钟的指针走到哪里的时候,我们就该吃饭去了。这样既比较直观,开开容易明白时间的概念,又可以慢慢教给他识钟。可谓一举两得。

其二、在开开开始哭闹,但是还没有就地打滚之前,应该充满感情地抱住他,温和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们不能再看电视了,妈妈知道你很不愿意这样,可是,你前面已经答应过妈妈看完就要去吃饭的,是不是?

其三、如果开开继续哭闹,既而发展到在地上打滚,我应该仍然柔声细语地告诉他妈妈的立场,如果他执迷不悟的话,就告诉他,如果他再不起来,妈妈就要让他一个人留在那里了。还可以象有些妈妈建议的那样,再一次试试拥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他。如果他还是推开妈妈,那我只好灰溜溜地走喽。我知道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会拒绝任何人,虽然其实是很想人家来给台阶下,这个时候,其实最好就是给对方一点空间,让他冷静下来。告诉他,妈妈希望开开不要在地上打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说 “妈妈不喜欢宝宝了”,我们不喜欢的只是宝宝的某些行为而已。

最后是,当风波过去以后,告诉宝宝,妈妈爱他。有妈妈建议我等开开平静下来以后再跟他讲道理,我倒觉得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说。如果风波刚过,我们又再去提起那事,会不会又扯动那根筋呢?我是有点担心的,所以,当时开开平静下来以后,我就没有再提起了。

在忙忙碌碌的育儿过程中,抽空看了些有关的书籍,有点临阵磨枪,摸石头过河的感觉。看书,基本上是看些纲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然后汲取些自己觉得有道理的道理。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嘛,更何况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哪能尽听书上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嘛!有了理论武装,到了实际生活当中,还是要灵活应用的。每个家长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每次我们碰到的情况也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书上讲的,对于专家们讲的,也不能全盘接受。毛主席不是有句名言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到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我的一家之言是:需要的。大家都在讨论孙瑞雪老师的 “爱和自由”。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从网上看得摘抄和大家的评论。感觉到有一点疑惑,好象大家觉得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没有一点约束,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自由也是相对的。纪律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的。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约束孩子的家长都是法西斯。现在大家有点谈教养变色,以为给孩子立规矩就是非得板起脸来训孩子。我以为不然,教育有很多种方式,规矩有多有少,有不同的立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因材施教。不过大家看了我上次那个帖子,可能以为给孩子立规矩都得这样劳神伤心的。其实很多时候我给开开讲道理做规矩的时候都是如春风拂面,在潜移默化之间做到的喔。但是在有些时候,没有办法的时候,也只能忍痛做规矩。

关于自由是相对的来讲,看到有人问,如何对待孙老师讲的给孩子选择食物的自由?我想,孙老师应该不会提倡让孩子自己去超市买他喜欢吃的东西,而家长不做任何引导吧?他今天买了什么,就吃什么?而且,还得看孩子有多大了吧?我想我是绝对不会给开开买垃圾食物的,也不会把他留在土豆薯条的那一排架子前,任他拿多少是多少的。我会把他带到我觉得可以给他吃的那些食物的架子前,告诉他他可以选几样他喜欢吃的东西。 只是如此的相对自由而已。在开开还在吃罐头食品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一起去买。他那时已经懂事了,看见他熟悉的罐头食品和饮料,很激动地叫着,我就依着他的意思,给他拿他要的。他很高兴,拿在手里玩。我认为我的责任是在开开还小,可塑性还高的时候,让他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少吃和不吃垃圾食物,比如薯条,比如可乐。老美整天吃比萨饼,汉堡包,吃罐头就可以了,我们就不行。为什么?他们从小吃习惯了。等开开长大一点了,他是肯定会接触到那些垃圾食品的,到时候他如果要吃,我当然不会阻止他。但是,我会告诉他只能多久去一趟麦当劳,每天不能吃垃圾食品超过多少等等。是的,我如果现在奉行让孩子作主,做甩手大掌柜,让他等到自己过度肥胖,甚至染上什么糖尿病(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和中国都有报道过类似的研究报告),然后才来告诉我,“妈妈,我觉得垃圾食品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决定不吃了。”是不是会太晚了一点?也许会有人跟我讲,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的呀!(转下文)

下一篇:关于爱、自由和其他(下)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爱的故事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爱的故事

爱相机照片故事怎么制作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爱相机照片故事怎么制作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聪明的爱尔莎》故事简介

育儿百科
《聪明的爱尔莎》故事简介

爱相机怎么制作照片故事?

手机软件 应用软件
爱相机怎么制作照片故事?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心理健康:时间和爱的故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时间和爱的故事

爱讲故事的宝宝更聪明吗

育儿
爱讲故事的宝宝更聪明吗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宝宝的高矮胖瘦由谁决定?

宝宝的高矮胖瘦由谁决定?

父母该给孩子什么(下)

父母该给孩子什么(下)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