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国父母“惩罚”孩子方式

玉嘟翡翠

玉嘟翡翠

2015-12-12 12:43

有的父母惩罚孩子就是会骂或打,其它感觉没有什么手段可用。有时对孩子不管是打还是骂,孩子还是那样一点没有改正。这让很多父母都非常苦恼,不惩罚孩子不对,惩罚孩子好像又没有什么作用。父母应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借鉴: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新西兰父母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 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Ba 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韩国家长惩罚有新招:没收孩子的手机!

对于那些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惩罚,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体罚或者把他们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的话,可以考虑没收孩子们的手机。

韩国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机现在已成为韩国青少年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们的手机无异于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Cheil Communication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3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对16到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数字是76.7%。

调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机,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收他们的手机,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美国家长的法宝:“计时隔离”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父母要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关心他人

  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tulaoshi.com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

  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看看惩罚孩子也要讲究艺术,只有掌握了惩罚的智慧,父母才能轻松教育好孩子。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TuLaoShi.com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个小技巧

  有些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惩罚孩子的十个技巧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12

盘点各国父母“惩罚”孩子方式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好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承担自己的不良行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各国父母是怎样“惩罚”孩子的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新西兰父母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Bernny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

  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有一天带两岁半的孩子到餐馆用餐,儿子对于TsukuBa没有带他去迪士尼而感到闷闷不乐,在餐馆甚至大发脾气把桌子上的碗碟都扫到了地上。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TsukuBa首先向餐馆的主人表示了歉意并且进行赔偿,冷静地带着哭闹的儿子回家。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作为惩罚她取消了未来一个月带儿子去迪士尼的计划。

  TsukuBa认为,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对父母而言或者会感到尴尬,但是如果父母当众处罚孩子,会对孩子自尊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为此,TsukuBa要在公众场合保持冷静,在回家之后才教育孩子。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tulaoshi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美国家长的法宝:“计时隔离”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

  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有多少父母这样带孩子的

文/青梅竹帚的传说

事情已经过了两天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法理解。

上周六晚和朋友们到一间会所卡拉OK厅唱歌,当时大约九点钟,这间卡拉OK厅很小,但气氛还不错,像小小迪厅。我们是第一桌,大家有的玩骰子,有的唱歌,玩的很开心。

一会儿,又来了一桌,还带着一个大约四五个月的宝宝,宝宝显然无法适应歌厅的环境,睁大眼睛四处看。当时音响声音很大,屋厅有不停转动的彩灯,抽烟的,喝酒的。。。当时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觉得很不舒服。真希望他父母带他快点离开,可是他们竟然没有离去的意思,一直带着宝宝坐了大概1个多小时。

这期间,又来好几桌,其中有一桌还带着一个两岁和一个五岁的小朋友,这两个小孩上台唱了一首歌。然后大概睡着了,可是他们离开的时间是晚12点后(因为我们12:30离开)。

且不说大小孩,那对带着小BB来歌厅的父母可以毫无顾虑地坐那么久,不考虑噪音和五颜六色的彩灯对孩子的影响,小BB不会说也不会走,无辜忍受父母带给他的“娱乐”。

是我少见多怪,还是有的父母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呢?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盘点各国父母“惩罚”孩子方式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盘点各国父母“惩罚”孩子方式

看看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看看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 与中国父母大不同!

育儿百科
美国父母怎样管孩子 与中国父母大不同!

外国父母这样“牵着”孩子走

分娩
外国父母这样“牵着”孩子走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中国父母接送孩子会影响孩子成长

育儿知识
中国父母接送孩子会影响孩子成长

美国父母如何教孩子理财!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美国父母如何教孩子理财!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怎么办

聪明宝宝可以这样“吃”出来

聪明宝宝可以这样“吃”出来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