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 首先要懂孩子

朱保泉

朱保泉

2015-12-12 11:47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爱孩子 首先要懂孩子

  家长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常常将对孩子满腔的爱,化作了热切的希望——孩子能够比自己幸福,能够拥有一个无比顺利、无比灿烂的未来。他们不愿意自己曾经吃过的苦,孩子重吃一遍;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曲折,孩子再经历一次;自己失落的梦想,孩子又一次失落。可是,他们如此深厚、如此强烈的爱,却未必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有时甚至还成了家庭悲剧的根源。

  爱孩子当然没有错。但爱为何竟成了悲剧的导火线?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孩子,不会爱孩子,家长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孩子,整天不停地唠叨,不断地抓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加以指责、抱怨,逼着孩子立刻纠正,造成孩子的压抑和逆反。

  其实,父母培育孩子一如农民种庄稼,只有遵循庄稼生长的规律,适时浇水施肥,才能获得丰收。爱孩子的家长,只有既掌握孩子成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又了解自己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洒在孩子身上的爱才能得到成功的回报。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基本原则

  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是年幼无知、缺乏能力、弱小无力、没有经验,完全需要成年人保护和教育的小东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孩子的权利,忽略了孩子有着非常复杂、灵敏的感觉系统。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具备了灵敏的接受并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他对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气等都能感觉到,并作出迅速的判断:你对他是爱还是不爱?是尊重还是不尊重?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成人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孩子,置孩子的自身需要于不顾,不尊重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权利,那只能导致孩子越来越激烈的叛逆,造成亲子间越来越激化的矛盾。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做父母者一定要认识到,成人之间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与儿童之间也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与儿童,尽管知识、能力差异很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做父母的并非仅仅是拥有着孩子,更应当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态度上,要坚持尊重、信任、理解三条原则,其中,尊重孩子是最基本的原则。不管是怎样的孩子,被尊重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孩子成绩好也罢、成绩差也罢,家长都应当给予尊重、信任和理解。这样的爱才有力量,才能使孩子心灵得到舒展,才能让孩子得到努力上进的动力、信心和勇气。

  信任是发现孩子潜能的金钥匙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障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家长最要做的就是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拥抱他、欣赏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命潜能、不同的个性品质,做父母者不应该强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应帮助孩子在自己的实际基础上发展,因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只能建立在自己的长项上。孩子表现自己的潜能的方式、途径、领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的潜能恰恰就是表现在我们不认为是才能的才能上。譬如,有个孩子,他的语文不好,数学也很差,又没有画画、唱歌之类的特长,每次开家长会,老师总是半开玩笑地对家长说:“你这孩子只有打扫卫生能得100分,他不但打扫得干净,而且还能把扫帚什么的归整得井井有条。”出人意料的是,教育专家却对家长指出,这个孩子生命的腾飞点就潜藏在能打扫好卫生上!这样的孩子身上没有表现出语言、数理逻辑等传统的智力能力,但却具有很高的内心智慧,在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他能踏踏实实、善始善终做好不为人所看重的琐事,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性!如果教育者能巧抓时机,将这种好品性激发出来,这个孩子能干得出色的又何止是扫地?

  许多普通的、不为老师看好的孩子,他们的潜能就如上面那个孩子一样,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做父母的一定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坚信只要是生命就能绽开灿烂的花,耐心地帮助孩子挖掘出那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潜质,让它成为打开孩子生命潜能的金钥匙。

12

孩子存在的“泛灵心理”你懂吗?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孩子有他们独特的视线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有一个时期会有一种把所有东西都视作有生命。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问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最有爱?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孩子普遍存在的“泛灵心理”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3岁左右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 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 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m.tulaoshi.com)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 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 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 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 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提醒: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 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 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 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 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 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 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孩子的泛灵心理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推荐阅读:注意学龄前孩子的心理卫生怎样对待孩子的重复行为?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推荐阅读:注意学龄前孩子的心理卫生怎样对待孩子的重复行为?

  提醒: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儿童泛灵心理 父母如何应对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经研究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泛灵心理”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tulaoshi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12

孩子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图老师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 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 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 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 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 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孩子的心声你懂吗?

“妈妈,我不快乐。”当孩子有一天这样对你说时,你也许会吓一跳: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给什么,除了学习就是玩,别的什么也不用做,怎么会不快乐呢?且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经常争吵,他们吵起来的声音很大,样子也好可怕。在争吵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不理我,我只能一个人呆在一边。
  
旁白: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快乐的基石。父母之间相处不愉快,家庭生活经常充满冲突和紧张气氛,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自然也就不会感受到快乐。因此,为人父母应慈爱有加,营造温馨、和睦、自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
  
孩子的心声:我喜欢做的事情爸爸妈妈总不让我做,我想学跳舞,但爸爸说跳舞对考大学没用,硬逼着我选外语兴趣班。
  
旁白: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很多时候孩子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能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意愿。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有相当大的关系,只有他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才会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成功,他也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所以,请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2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爱孩子 首先要懂孩子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爱孩子 首先要懂孩子

对待固执的孩子首先要淡定

育儿知识
对待固执的孩子首先要淡定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宝宝长高 首先要吃好

长高 身高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宝宝长高 首先要吃好

宝宝长高 首先要吃好

育儿知识
宝宝长高 首先要吃好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首先要走出心理误区

心理健康
首先要走出心理误区

预防早产 首先要防感染

怀孕
预防早产 首先要防感染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家长溺爱孩子的十“典型”

家长溺爱孩子的十“典型”

办公室美妈全天候保湿不言倦

办公室美妈全天候保湿不言倦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