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ㄝ圭ㄝ圭√

ㄝ圭ㄝ圭√

2015-12-12 10:14

孩子不爱学习,不肯动脑筋该怎么办?

关注孩子四种“心灵”需求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

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

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

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7岁前的孩子是“手巧心灵”

  问:我女儿3岁,是个听话活泼的孩子,就是不爱动脑筋。比如,看书遇到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不看了,问她一些问题,她总是想都不想,回答“不知道”。有时急了,我就会说她几句,她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跟我看书了。请问,如何让她成为一个爱思考、勤动脑的孩子?

  答:其实,很多妈妈都面临这个问题,从前很听话,很让自己满意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带孩子学习的时候,发现孩子压根不爱思考,这个时候妈妈们就着急了,要是这样的话,将来上学可怎么办?!(图老师整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看到,提问的妈妈已经给女儿下了不爱动脑筋的定义,而且,颇为心急生气。然而,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我们实在需要换一种思维。

  首先,妈妈之前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喜欢包办代替?

  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和大脑的指挥有关。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对于成长发展中的孩子,更贴切的说法是“手巧心灵”。在7岁以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体验。摸过热水杯后知道什么是烫,摔过跤后知道怎么走路更安全,养过蚕后知道丝从哪儿来,玩过水和沙后知道有形与无形时时在互变……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就会投入自己的智慧,开动脑筋,探究其中的奥秘。与自然的互动会充满了学问,与亲朋的互动会充满了温情。成人需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中心,提供帮助,适当引导,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探索和思考。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始终不肯放手,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弄脏,嫌孩子动作太慢,这些行为都会切断孩子和外界的联系,让孩子被迫放弃用手用脑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被动等答案,等结果了。

  其次,选择的书籍是不是孩子喜欢的?

  强调在体验中思考,并不意味着要排斥书籍。因为书可以把孩子体验拓展和提炼。但给孩子选书和讲书,一定要注意贴合孩子的兴趣,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于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让孩子在一次次重复的故事中吸收和理解。过于急切的提问往往会破坏孩子享受听故事本身带来的好感觉。在这个年龄,如果我们没有选到好书,少讲一两本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别让孩子怕了读书!更不能给孩子贴上一个“不爱思考”的标签。

  有的妈妈今天看到别的孩子会说几句外语,就赶紧给孩子教外语;明天看到别的孩子会被唐诗,又赶紧给孩子教唐诗,永远以自己的意志决定孩子的阅读方向,那孩子肯定是无法适应,不愿意去学的。

  最后,妈妈要有耐心。

  3岁的宝宝不可能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只要她有探索世界的兴趣,就有学习和思考的原动力。妈妈只需要耐心等待孩子想你提出“为什么”的那一刻,抓住机会,带孩子去探索,最好的办法不是告诉她答案,而是告诉她寻找答案的办法,以后孩子会找出更多的办法来探索这个世界,到那个时候,也许你再也不会为这个问题而苦恼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

huihuidou 原帖: (写于7/11/2001 12:17:08 PM)

这是一个夏日的午后。

微风送来知了的歌声,女儿踏着童年的节拍,轻轻地舞着,时快时慢。身穿浅粉色舞衣的女儿,宛如一只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妈妈,这个造型美吗?”
“真美!你跳舞的时候就象一只漂亮的花蝴蝶!”
我由衷地赞美着女儿。
“可是……”
女儿欲言又止。

接着,女儿张开她柔软的双臂,紧紧地拥抱着我。这是女儿近段时间以来,第二次出现的欲言又止。我下意识地用比女儿更强的力度拥抱着女儿。

女儿三岁了。三岁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在她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有时刻回应和呵护她的爸爸妈妈和家里的其他亲人。她开始了与其他人的相处,面对她的是别人对她的接纳和认可,排斥和否定。

记得她第一次欲言又止的时候,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带着女儿到朋友家玩。当时在朋友家里,一共有三个差不多大的女孩儿,这三个孩子时常在一起玩,只不过,朋友的女儿和另一个女孩儿从小在一起,要亲密得多。当她们三个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如果是玩过家家,那么别的两个女孩儿一个是爸爸,另一个是妈妈,女儿就自然是宝宝。如果是玩当医生,那么别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女儿就是病人。或许宝宝和病人都能得到呵护和关爱吧,女儿也很乐意,脸上总是挂着快乐的微笑。可是,当玩“西游记”的时候,一个是唐僧,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妖怪,女儿便成为“唐僧”和“孙悟空”降伏的“妖怪”。于是密如雨点的拳头向女儿袭来,或轻或重。女儿双手遮挡着自己的头和脸,没有反抗,没有挣扎,一言不发。我知道孩子的手虽然没有轻重,但是也不至于伤到身体。我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女儿和小朋友的这场游戏。 “悟空,妖怪被打死了,咋们走吧!”扮演唐僧的女孩儿这么一说,两个小家伙才停下来,跑到别的房间去玩了。这个时候,站在原处的女儿,看着她们离开,轻声说道:“你们……”我一直在观察着女儿,我明白女儿在这次游戏中,没有成功地完成角色转换,那一个个小拳头不是落在女儿的头上,而是打在了女儿的心里。之后,女儿就要嚷着回家。我搂着女儿说:“你是不是玩的不开心了?如果你觉得玩的不开心的时候,那么你可以和小朋友说,我不喜欢这样玩,能不能做别的游戏呢?去找小朋友玩吧,你是好孩子,在游戏的时候,当当坏蛋也很好玩呢!”女儿听到我这么说,情绪慢慢好起来,和小朋友们一直玩至夜深才尽兴回家。

我知道,孩子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及时地和孩子沟通,才能让语言架起一座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

“女儿,你一定有话要告诉妈妈,对不对?妈妈知道呢,因为你和妈妈心连着心。如果你不想说,那么不说也可以的。”
“妈妈,我真的跳的很美吗?”
“当然了,在妈妈眼里,你跳的最美!”
“可是,妈妈,为什么阿姨不给我摄像呢?”
这个时候,我才想起,前一天,孩子们在一跳舞的时候,朋友为她们摄像,少有关注女儿。
“其实,阿姨也给你摄了像。你当时跳的很认真,你可能没注意到。过段时间,等叔叔阿姨把拍摄的画面做成vcd的时候,我们放给你看吧,里面有好多好多豆豆的镜头呢!”

当我说完的时候,在我的脸上,女儿给了我一个甜甜脆脆的吻,又开始快乐地跳起了舞。

窗外,知了在声声地叫着久违的夏天。而此时的女儿,却翩翩地舞着欢乐的童年。

champion wu 的回复: (写于7/11/2001 5:42:17 PM)

豆豆有一颗敏感的心,妈妈的爱心和细心更让人感动!

kkr 的回复: (写于7/11/2001 5:00:19 PM)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呵!你真是一个很细心很好的妈妈,向你学习。

摇篮妈妈 的回复: (写于7/11/2001 2:22:08 PM)

豆豆有位好妈妈!非常欣赏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冷静、客观,好像春风化雨。走进孩子的心灵,妈妈要有敏感的心灵,更要有理性的头脑,正确引导和化解孩子的喜怒哀乐,huihuidou的做法值得学习。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在同一片蓝天下,有许多的隐性“孤儿”,也就是父母都健在的心灵孤儿。心灵孤儿是指孩子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之外,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难以融入社会生活。简单地说,心灵孤儿就是由于父母忽视孩子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逐渐形成了“孤独心理”。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钢筋水泥构建的丛林里,如果他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心灵孤儿”也由此出现。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把孩子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忽视了孩子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选择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渐渐地,孩子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世界。

  妈妈的情绪、个性影响孩子的心灵健康

  我们毫不怀疑,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妈妈的做法却未必正确,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心灵的健康。

  愤怒的妈妈:孩子不是夫妻间的夹心饼干

  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从而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场景:爸妈的吵架让豆豆感觉恐惧

  晚上,豆豆的爸爸妈妈为了一点小事争执起来,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摔东西的程度。豆豆恐惧地看着爸爸妈妈,小声说:“爸爸妈妈别吵了,我怕。”妈妈一把拉过豆豆说:“你看你爸爸,还对着我们摔东西,他压根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以后你也别理他,我们走。”边说边拉着豆豆往外走,爸爸在后面更加生气地大吼:“你发神经就发神经,还拉着孩子一起,真是不讲理。”

  点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上面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里都发生过。当夫妻间产生了不愉快的时候,心有怨气的妈妈喜欢对孩子说:“你爸爸这个人从来不管家,你还这么黏他做什么?他回家就只会吃饭睡觉,给你做过饭没?洗过衣服没?都只有妈妈一个人为你忙。”父母在口不择言、争锋相对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还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但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恐惧和不安,产生被遗弃感,造成心灵上的孤单和不安全感。

  常见的“夹心”类型

  夹心一:孩子不是出气筒

  有的父母吵架过后,一腔怒气无法发泄,孩子就成了出气筒,看孩子做什么都不顺眼,然后开始呵斥教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跟你爸一个样。”“坐那别动,跑来跑去的吵死了,你没看见我正烦着。”无辜的孩子成了父母吵架下的“炮灰”。夫妻双方把埋怨和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子往往容易紧张不安,他们不幸处于父母矛盾的漩涡中,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终会用自闭来躲避父母之间的纷争,因为那个还不成熟的心灵,那个需要父母温暖和安全感的心灵,无法承载成人世界的烦恼和争执。

  夹心二:孩子不是情绪垃圾桶

  有的妈妈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就把孩子当“倾吐”的对象,对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絮絮叨叨地说着“你爸爸如何如何不好”,甚至唆使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去和父亲较劲。幼小的孩子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面对妈妈的“控诉”,他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天真地以为爸爸是个坏爸爸,妈妈将负面情绪和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却忘了孩子无力承担。

  教养建议: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夫妻之间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要把孩子夹在两人的矛盾中,你拉一把他推一把的。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带着对父母同样美好的爱去长大成人吧!不管大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请用宽容和理智,给孩子留下这份人世间亲情的美好,那将是他一生最温暖、宝贵的财富。

  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孩子,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还压让他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成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别让孩子成了你们吵架下的牺牲品。

图老师1234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什么: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关注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uerzhishi/)

四种幼儿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
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Tulaoshi.com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过年时聚会增多,一些家长发现,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现欲被激起,喜欢在客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开始吵闹,打断家长说话,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让人尴尬的行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人来疯”。本期,我们就从孩子的“人来疯”谈起,展开解读孩子不恰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希望家长意识到,读懂孩子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反应,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来疯”背后的心理

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五岁的小明特别兴奋,不停地在妈妈和客人身边跑来跑去,还不时地大声嚷嚷:“妈妈,我的笔找不到啦,快帮我找找。 ”妈妈耐心地哄着:“小明乖,妈妈和客人说话,你先自己玩。 ”

“噢,知道了。 ”小明乖巧地回到自己房间。可不到五分钟,小明又来了:“妈妈,我觉得身上痒痒,快帮我看看。 ”妈妈面对客人有点尴尬:“这孩子平时挺乖的,今天不知怎么了? ”

很多家长把类似小明的行为,称为小孩“人来疯”,家长面对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束手无策,严厉打骂自然于心不忍,好言哄劝又难以见效。父母还会担心:下次家中来客人,孩子是否还会“人来疯”。

客人来到家中,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鲜刺激,客人一般会夸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兴奋地表现自己。此时,客人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宽容,但这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会闹得更凶,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另一面看,孩子都有表现欲,“人来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有时候,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谈天说地,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可能会有所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希望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觉得对父母来说,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12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父母如何给孩子心灵自由

父母爱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

孩子
父母爱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玫瑰花茶 玫瑰花 玫瑰 花茶 孕妇
孕妇能喝玫瑰花茶吗 玫瑰花茶怎么泡才好喝

专家:如何给孩子恰当的自由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专家:如何给孩子恰当的自由

父母要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

育儿知识
父母要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怀孕 孕妇 备孕
什么时候最容易怀孕 为什么怀孕会变笨

父母如何给孩子选择玩具

育儿知识
父母如何给孩子选择玩具

如何帮助孩子成功? 父母如何给孩子做引导?

成功 育儿 育儿知识
如何帮助孩子成功? 父母如何给孩子做引导?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孕妇 怀孕
怀孕孕吐吃什么可以缓解 孕妇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儿童心理健康几个主要标志

儿童心理健康几个主要标志

回答孩子问题的技巧

回答孩子问题的技巧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