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对孩子同样重要

原谅那些龌龊

原谅那些龌龊

2015-10-13 21:46

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心理抚养”对孩子同样重要,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日前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李玫瑾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李玫瑾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日前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李玫瑾对此表示,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李玫瑾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李玫瑾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一个小女孩对心爱的布娃娃的感情绝不逊色于她对同胞姐姐的感情。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教孩子“给小板凳揉痛”与其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如果平时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长能很友好地采用“给小板凳揉痛”的做法处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你心爱的花瓶,你却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平时总对孩子讲我们要理解别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责怪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去细致地体会孩子的感觉―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就不统一了,你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不体谅、不豁达、爱物胜过爱孩子,价值观不统一的家长。这一瞬间你的情绪表现得那样真实,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价值观也被你搞乱了,“风格”也不会完整统一。

  我见过一些眼睛里充满敌意的幼儿,他们很容易就会发脾气,做出攻击别人的行为。有一位妈妈,她一边在嘴里抱怨她的儿子爱打人,告诉孩子“不许打人”,一边狠狠地“教训”一张磕了她儿子脑门的桌子;遇到她儿子抓打别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可能是怕儿子吃亏;平时还逗孩子打爸爸,以此为乐。她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总和小朋友合不来,常打人,弄得老师和家长们都有意见。这个孩子内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保护自己的意识,唯恐有什么被别人侵犯,大多数情况下以和小朋友闹意见而结束。所以他总是很孤独。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又寂寞又敌视的目光,总是对他的未来充满担忧。我也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痛”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

  帮助遭遇心理障碍的孩子一般有三种方法: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科学的心理疏导就能解决。

  (1)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会感到迷失了自我,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不管孩子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心理冲突,帮助孩子恢复或保持自信是首要的。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帮助孩子找回自我和自信的有效方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Attention)是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罗杰斯认为,人有一种很重要的需要,就是积极关注的需要,也就是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包括爱、尊重、接受、喜欢、支持、赞赏等。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关注,即一个人只有在符合他人的标准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积极关注。比如,孩子需要听话才能得到父母喜爱。另一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即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即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也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比如,孩子虽然考试没考好,父母仍然认为他是个好孩子。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导致孩子为了得到认可和接受,去取悦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条件,并将父母提出的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而那些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的内在真实感受就被淡漠、疏远和遮蔽。孩子渐渐学会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别人的要求和自己的愿望与体验差距太大,无法协调的时候,孩子就容易陷入焦虑状态,变得消极沮丧、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条件是让孩子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只有家长、老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达,表示对他这个孩子的接纳和认同,让孩子明白只是他的某些行为不恰当,而不是他这个人不好,孩子才可能真正摆脱自我不协调的困境,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所以当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时,家长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责备孩子的不是,埋怨孩子的心理素质差,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雪上加霜。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言行,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停止以成绩论英雄,孩子不服从时,不要以“爸爸妈妈不喜欢你”做要挟,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告诉孩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是他做错的事,而不是孩子本人。

  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尊严感,就会增加对家长或老师的信任以及自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2)感同身受孩子的体验

  除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家长还需要调动“同理心”(Empa-thy)去体会孩子的处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的经验,包括欲望、恐惧、冲突等,就好像你自己也在经历这些体验一样。只有进入了孩子的主观世界,去感其所感,知其所知,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并将你的这些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使孩子相信你真正理解了他或真心愿意理解他,孩子才可能向家长敞开心扉。这样,家长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他解决问题。

  (3)帮助孩子帮助自己

  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帮助别人帮助他自己。也就是说,家长不要替代孩子解决问题,也不要指挥或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建议去改变,实际上,在孩子已经形成心理问题时,这些做法也行不通。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改变自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孩子自己愿意改变现状,否则孩子的抗拒、敌意和冷漠会使任何帮助成为徒劳。正如西方谚语里说的: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他喝水。只有孩子主动地接受帮助和辅导时,才可能真正地发展其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以及独立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

  当孩子愿意改变,却不知如何去做的时候,家长应给孩子一些启发和建议,帮助孩子理清头绪,分清主次,调整期望值,制定计划。提醒孩子从小的改变开始,耐心地、逐步地走出低谷。记住,这一切必须基于孩子自己的真实主张。孩子有了变化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孩子自己增强信心。

  (4)帮孩子越过情绪障碍

  当孩子有了情绪障碍,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弄清困扰他的真正原因,并帮助孩子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摆脱消极的情绪。

  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提出的情绪困扰ABC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C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的更直接原因。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A)感到愤怒、自卑、伤心(C),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信念(B):我是最好的,是他主动追求的我,我不可能被抛弃,否则就太丢人了。所以,要改变人的情绪及行为,必须帮助他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消除诱发事件。

  孩子受到情绪困扰通常也是由某个事件引发的,如一次考试全军覆没、没有被朋友邀请参加活动、被老师当众批评、比赛失败、失恋等。家长往往容易找到引发孩子苦闷的事情,然后想办法帮孩子改变现状。如给孩子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以提高成绩;给孩子安排另外的活动;找老师谈,希望老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做法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获得认识挫折和评价自我的合理方法。以后遇到别的困难,孩子还是以同样的归因方法去分析受挫的原因,还会陷入消极情绪的困境。所以家长应该把焦点放在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上,让孩子说出他对诱发事件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发现孩子对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偏差。然后再启发孩子换个角度想问题,重新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当孩子学会了新的认知方法,他对挫折的免疫力就得到了加强。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慧有一次期中数学考试漏了一大题,老师很恼火,说是要摘了她的红领巾。小慧回到家,边哭边告诉妈妈,自责、后悔溢于言表。妈妈说:“因为老师觉得你平时很认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所以才特别恼火。老师对你严格要求是好事,能让你刻骨铭心。摘了红领巾,你能鼓起勇气把它争回来,不是体现了你的能耐吗?”小慧想了一会儿,似乎释然了。等她洗过脸后,她已经恢复了平静,对妈妈说:“妈妈,我下次再不会这么粗心了。”

  小振三年级时竞选班长,他很担心自己选不上,问爸爸怎么办。爸爸启发他:“你看当班长有什么好处,不当班长有什么好处?”小振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当班长可以管理班上的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不当班长时间宽裕一些,我可以多看些课外书。”爸爸说:“对啊,当班干部主要是为同学做事,如果你有这份心,当不当班长都能做到。"经爸爸这么一启发,小振心里的包袱减轻了好多。

  在五年级时,小振竞选大队长,初赛入围。在复赛时,爸爸连夜帮儿子改演讲稿,结果小振因为对稿子不熟,演讲时结结巴巴,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投票箱里只有寥寥数票。当时小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回到家时就已经坦然了,晚上还写了一篇题为“天空更广阔”的作文,写竞选失败对他的有益启示。爸爸感慨万千,又一次认识到“境由心造”。只要注意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孩子就会攀上快乐的常青藤。

  (5)教会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

  让孩子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和技术,对帮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十分重要。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有:

  ①理智的压抑(sanerepression)。这是指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不符合社会规范,无法得到满足时,有意识地去压抑、克制或想办法延缓需要的满足。比如,一个孩子在做作业,听到电视机里放自己喜欢的节目,但他知道规矩是不做完功课不能看电视,因此强迫自己继续写作业。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力的体现,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并非病态地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和欲望。

  上高三的吴尉与同班的女同学相互产生了好感,两人经常在一起,结果影响了学习。看着吴尉成绩下滑,父母心急如焚,但他们知道强制儿子切断与女朋友的关系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事情反而更糟。于是他们在一个大家心情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与儿子做了一番长谈,得知吴尉仍希望考大学,自己也为成绩滑坡的事感到焦虑,但克制不住总想和那个女孩在一起。

  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想法,感到宽慰多了。儿子还是有上进心的,只是需要帮助来控制自己。全家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学习是这段时间的首要任务,感情的事虽然也重要,但它已经成了学习的障碍,可能影响两个人的前途,就暂时放一放。吴尉见父母如此开明,从心理上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于是,一家人又仔细讨论,帮吴尉调整了作息时间和学习策略。吴尉终于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的学习注意力有了提高,成绩开始回升。

  ②升华(sublimation)。升华是指将欲望从社会不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将这种欲望净化、提升,变成高尚的追求。比如,一个中学生觉得自己谈恋爱不合适,于是通过写诗来抒发感情,使内心的矛盾冲突、焦虑不安得到宣泄。青少年受挫后,特别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把内心的冲动转移到体育活动、业余爱好中去,帮助他们把不恰当的情绪合理驱散,保持心理健康。

  ③补偿(compensation)。这是指当一个目标不能达到,用另一个目标来代替;或因本身的缺陷不能达到目标时,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受挫感。许多身体上有残疾的人用这种方式弥补与正常人的差距。人称“刘罗锅”的清朝著名宰相刘墉,年少时经常遭人耻笑,但他发奋苦读,最终才识过人,成为一代名臣,为世人景仰。这正体现了补偿的作用。

  ④幽默(humor)。是指当人处境尴尬或困难时,用机智、双关、讽喻、自嘲等语言或动作,化解困境,摆脱内心失衡状态。乐观的心态是与幽默密不可分的。学会自嘲,也是一种缓解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⑤合理宣泄(catharsis)。就是让受到挫折的人自由抒发受压抑的情感。如果孩子受挫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苦闷,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就像高压锅,如果总是不打开放气阀,就会引发爆炸,如果人一直处于情绪压抑状态,就会出毛病。可以引导孩子向信任的人倾诉苦闷,或者把愤怒、不满写进日记,或者干脆大哭一场,用泪水冲走悲伤或委屈,也可以让孩子在合适的地方拳打脚踢一番,发泄愤懑。但要提醒孩子不能损害公物、财产,更不能伤害他人。

  ⑥认知改组(cognitlvereorganization)。即帮助孩子重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和评价所发生的事。前面所讲的ABC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心理抚养”对孩子同样重要

分娩
“心理抚养”对孩子同样重要

“心理抚养”对孩子多重要

分娩
“心理抚养”对孩子多重要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产后避孕同样重要

月子
产后避孕同样重要

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

育儿知识
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家风熏陶对孩子很重要

孩子
家风熏陶对孩子很重要

心理关怀对母婴都很重要

生活百科
心理关怀对母婴都很重要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孩子早期智力是怎样开发的

美国孩子早期智力是怎样开发的

亲子游戏:小小服务生

亲子游戏:小小服务生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