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着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哥斯拉打怪物

哥斯拉打怪物

2015-10-13 21:44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如何陪着孩子一起认识死亡,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与孩子聊死亡,从来就是“千古难题”。最近地震频发,媒体上关于地震的消息铺天盖地,满目疮痍的画面刺激着孩子们敏感的心。最近,有家长写信来倾诉,孩子因为接收太多关于地震的消息,变得郁郁寡欢,晚上做噩梦,缠着爸爸妈妈问“死亡是什么?”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叫做“死亡”。我们与其避而不答,不如用比较好的方法和技巧来陪孩子一起面对。

  来信照登:

  “这一段时间电视和收音机中的新闻都是云南盈江地区和日本地震的消息,我的孩子上大班,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她也在旁边看着,也不说话。可这几天我就发现她不爱说话,一说话就缠着问我们会不会死;如果地震了,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夜里还常常做噩梦,惊叫。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专家回应:

  陪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NO1:不建议向幼儿呈现灾难

  这位母亲您好,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概念还不清晰和健全,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只是暂时的离别,甚至是可以往复的,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对亲情的依恋以及对爱的安全感的疑虑却会长久地困扰他们的心灵,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发展。当孩子接触到死亡的概念时,会相应地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困惑,有些孩子的表现是显性的,会跟着成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会哭泣并伴随着恐惧;有些孩子的情感不易察觉,他们的情绪压力会通过其他形式流露,如惊梦和行为退缩等。

  对于幼儿,我们不太建议原原本本地呈现灾难,因为那对幼儿来说和看恐怖惊悚片的差别不大,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冲击太大。因为灾难的新闻图片和画面为了呈现其真实性会选取很多触目惊心的场景,心理健康的成人看了后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节,而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有限,所形成的心理冲击会过于强烈,对孩子的心智发育产生障碍。

  NO2:家长情绪别过分紧张

  家长应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故意漠视,当孩子表现出对灾难和死亡的担忧甚至恐惧时,作为父母首先不需要表现得过分紧张,因为这是孩子心理调节的一种方式,正如成人看到后会同情地流泪,会通过主动捐款以及与朋友们谈论来化解这些压力。当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压力和恐惧时,父母的过分紧张会增强孩子的压力和事件的不可控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这会增添孩子的担忧和恐惧。相反,父母如果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担忧采取漠视甚至嘲弄他们杞人忧天,这对于孩子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也是不利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漠然忽视阻碍了正常情绪的表达,甚至会因此误解为父母对他的忽略,导致安全感的丧失,进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

  NO3:帮孩子舒缓恐惧心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当孩子询问关于灾难和死亡的问题时,父母除了在态度上给予恰当的重视外,还要做好合理的解释,当然这里的解释不是让父母给孩子呈现成人意义的科学答案,而是给予孩子这个阶段能够理解的答案。如幼儿阶段存在着普遍的“泛灵论”的倾向,即认为世间万物都和人一样拥有意识和灵性。父母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有关打雷、地震等自然现象,如:地球发怒了,等火气消了就平静了。而不需要把自然现象的活动机制解释得滴水不漏。当然父母对孩子的追问也不应该故意回避,不明就里的孩子会因为不了解而凭空猜想增添恐惧。当然,有条件的父母也可以到一些科技馆了解诸如地震、火山爆发、火灾等科普宣传,让孩子对自然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增强预防和应对的简单知识,从而淡化恐惧感。

  积极回应,情感支持,强化安全感;当孩子在表达担忧和恐惧时更多的是对亲子关系和爱的不安全感的体现,父母在解释或者抚慰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如可以搂着孩子,认真耐心地听他表述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并且果断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放弃和抛弃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找到你。当孩子从父母处获得肯定的回答,虽然他们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情绪得到了慰藉,心理安全感得到了加强,其不良影响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碰到下面几种情况怎么做

  1、亲人去世

  ◆“妈妈过世了,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悲伤情绪,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这个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如果妈妈自己处于悲痛之中,没有办法谈论这个问题时,就要跟孩子如实讲,妈妈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好吗?不用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当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谈一下你的心情,也让孩子跟你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真实十分重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能谈,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而是父母为亲人逝去而难过。最好请情绪比较稳定的亲朋好友协助安抚孩子。等自己的情绪稳定时,再来照顾、安慰孩子。

  2、宠物死去

  ◆“我家的猫死了,儿子跑来问我:‘它怎么了?’‘它死了以后去哪儿了?’看得出他很伤心,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

  ■最好的办法是就事论事,简单明了地回答他的问题。比如,你可以说:“死了,就是身体停止活动了。它不会感觉到饿了或冷了,也不会呼吸、吃东西、跑跳了。”另外,当孩子提到类似的问题时,不妨反问一下:你说呢?你认为小猫死了是去哪里了?也许他说完后就高高兴兴地玩去了。简单明了的解释是必要的,不过,照顾到孩子的心灵感受更重要。可以帮助孩子给猫咪举行一个葬礼,借用这个机会与孩子探讨,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耐心、仔细地听他说说自己对小猫的感情,对小猫的怀念等,或者写一篇短文,画一张画,讲讲小猫的可爱之处等。孩子这样做,就会把美好的种子播种在自己的生命中。

  3、涉及死亡的报道

  ◆“我和孩子一起看地震的新闻,看到那些残酷的死亡,孩子很惊恐,也很疑惑,问我,妈妈你也会死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是的,所有人都会死的,妈妈也一样,但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那时你长得要比妈妈还高呢。我们有那么长的时间在一起”。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心情也好了起来。孩子会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会更加珍视生命。

很多孩子都会目睹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面对这些追问,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要不要说明真相,以及如何说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又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在这方面,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1948年,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3~5岁

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如爸爸去上班了,妈妈不在了。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一般的情况下,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你死掉一会儿,又醒来一会儿,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9岁

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第三阶段是在9~12岁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最后走向死亡。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例如,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配合父母主动治疗,也会尽自己所能,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12岁阶段的。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

面对孩子的发问,一般的父母常常会用到以下的几种解释,我们首先就对此进行分别讨论:

第一种,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第二种,父母常会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第三种,把死比喻成“睡觉”,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尽管以上三种例子都是父母较常用的,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那么,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可供家长参考:

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父母:是的,我们会死的。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当你长大后,你便不需要我们来照顾你了,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这当然使人很难过,但也没什么,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我们会让叔叔、阿姨来照料你。他们无法取代我们,但他们会帮助你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如果我们现在死去,我们会感到伤心,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分享你的快乐。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这是最重要的事,而且因为我们爱你,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们死了之后,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地震灾后栏目综合,截至8月5日14时30分,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5.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12人失踪、237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98万间民房倒塌,12.4万间严重损坏,46.61万间一般损坏。

地震来袭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一时间,举国关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地震遇难者增至410人

截至8月5日14时30分,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5.84万人受灾,410人死亡、12人失踪、237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7.98万间民房倒塌,12.4万间严重损坏,46.61万间一般损坏。

鲁甸县:死亡328人,受伤1713人

巧家县:死亡69人,受伤290人

昭阳区:死亡1人,受伤不详

会泽县:死亡12人,受伤370人

据通报,目前云南省政府已安排救灾应急资金2300万元,省民政厅共向灾区紧急调运救灾帐篷31050顶、棉被29500床、大衣25000件、衣服2万套、雨衣4000件。

  

  有些事必须告诉给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里有一课是死亡教育,相信会被一些爸爸妈妈给遗忘的,直到有亲人的突然离世。其实,死亡教育可以在生活中给宝宝讲述,使孩子简单理解死亡是很自然的和死亡是很突然的,让孩子平常心面对。

  应该说,“死亡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的体现,是教育进步的好现象;可惜的是,正如许多初衷很好的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变形走样,“死亡教育”的操作形式,好像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竟有些教师把“划去一个亲人”的游戏——首先在纸上写下10个或5个(个数没有关系,可以认定)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设想一种不得已的情况,逐个地划去一个亲人的名字,意为其死亡或永远离开——也做成了一种“死亡教育”的形式。

  这真是太好笑了。哪个孩子愿意由自己选择亲爱的人死去呢?何况,我们有能力指定亲人的离去吗?迫不得已,就可以划去一个亲人,我想倒更像是对孩子进行“残忍度”训练。

  在我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死亡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一、死亡是很自然的。我想,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我听过两个例子,觉得做得很好。

  一个例子是说,一所幼儿园以麦子的生命历程来进行“死亡教育”。一丛麦子在孩子的手里,从发芽、成长、结穗、一直到枯老。孩子们在麦子枯老的时候,以浇水施肥来试图延长它们的生命。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感悟到了死亡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无力抗拒,所以我们不该太执着于亲人的逝去,而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坚强地活着。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说,一位老师以树叶间的对话来进行死亡教育。秋天到了,一片发黄的树叶问树爷爷,能否不离开树端、飘落到地面上去。树爷爷指着似有若无的“叶芽”说,它们要长大。可见,老叶的离去,是为了给新叶让路。所以说,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应该的事。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优秀的“死亡教育”都是非常间接而采取感悟式的,点到为止;毕竟,我们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一旦遭受亲人死亡时能具有足够的坚强。

  二、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曾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在外打拼的孩子,忙得连和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心中,一直盼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再好好报答亲恩。在他看来,父母的年纪还不算很大,他应该有这个机会的。终于有一天,他“混”出模样来了,兴冲冲地回到家乡,却得知老父亲已经在一年多前过世。

  我想,很多孩子现在正安然地享受着父母打造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而心中也筹算着将来如何报答亲恩。然而,既然上天也常常拿捏不准我们的生命何时终结,那么我们何必空许遥远的将来,不近在眼前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一杯水、一句懂事的话、一个星期一次小小的家务,都非常的微小,然而其意义却并不一定比将来给父母住豪宅相差多少。

  “死亡玩具”勾起孩子暴力倾向

  日本市场推出一种新型儿童玩具,这种玩具不像以往的儿童玩具有着柔软的绒毛和可爱的面孔,而是有着骇人形象的动物骷髅。这种由Toynami公司推出的新玩具名字叫做“骷髅兽”。“骷髅兽”的形象已经被制成了20余种产品:T恤衫、书包、小饰物以及其他产品,从内衣到手表,再到首饰甚至是女生肩带。随产品推出的推广口号则让人更觉怪异:“死去的动物也需要爱。”


  不能回避的教育:死亡话题

  在我 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自杀了。与此有关,我从小便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成年后更是执著于思考生命与死亡,在很多本书中都反复谈论生与死。曾经有一位朋友听我在电话里发了一通人生无常的感慨后,告诫说:“你可不能对儿子说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朋友哪里知道,3岁多的儿子早已对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详了。我说: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样经历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


  如何陪着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与孩子聊死亡,从来就是“千古难题”。最近地震频发,媒体上关于地震的消息铺天盖地,满目疮痍的画面刺激着孩子们敏感的心。最近,有家长写信来倾诉,孩子因为接收太多关于地震的消息,变得郁郁寡欢,晚上做噩梦,缠着爸爸妈妈问“死亡是什么?”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叫做“死亡”。我们与其避而不答,不如用比较好的方法和技巧来陪孩子一起面对。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如何陪着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分娩
如何陪着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让准爸爸陪着妻子一起做运动

怀孕
让准爸爸陪着妻子一起做运动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一起认识一下湿疹

生活百科
一起认识一下湿疹

孩子 我们一起长大

运动减肥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孩子 我们一起长大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和孩子一起善良(下)

儿童 性格 发育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和孩子一起善良(下)

和孩子一起善良(上)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和孩子一起善良(上)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7种亲子游戏教宝宝如何学走路

7种亲子游戏教宝宝如何学走路

孩子养穷 标准是什么?

孩子养穷 标准是什么?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