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怕打针?教你5招好对策

卖手机黑幕

卖手机黑幕

2015-10-13 21:41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宝宝怕打针?教你5招好对策,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大部分宝宝都怕打针,到了医院又哭又闹,弄得爸爸妈妈心烦意乱。长长的针头刺入宝宝娇嫩的肌肤,更是刺进了父母的心里。宝宝打针,更多地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神经,体验着复杂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1、肌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肌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宝宝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等阻挠打针。害怕打针,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

  2、医院陌生的场景激发了宝宝的恐惧心理

  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多么胆大的宝宝,到了陌生环境,行为也会变得谨小慎微。有时,父母和宝宝在家里事先讲好了不怕打针不哭,但是到医院就是不行。这不能怪宝宝,是医院本身的氛围带来了宝宝的恐惧。

  3、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强化

  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宝宝:“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宝宝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4、成人紧张心理的传递

  往往在宝宝还没有打针时,父母就开始担心宝宝是不是能够忍受得住。这种紧张无意识就能够传递给宝宝,从而造成宝宝紧张的心理。

  各方面的压力聚集在一起,远远超过了宝宝所能承受的心理底限。他需要释放,但他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解压的手段,只能通过本能方式――哭闹、折腾来消除压力了。

  舒缓恐惧5策略

  面临打针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还是宝宝,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事先充分的准备远远胜过临时的安抚。这里推荐5个小策略,您不妨试一试。

  1、提高宝宝的理性认识。生病本身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而打针可以帮助宝宝解脱出来。你可以告诉宝宝:“生病了很难受,打过针之后病就会好了!”从而引发宝宝对打针的期待。

  游戏也是提高宝宝认识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宝宝认识社会生活本身,更能够通过游戏释放紧张的情绪。平时,你可以和宝宝玩医院的小游戏,让宝宝当医生,你做病人,在宝宝的针头“戳入”“病人”的肌体时,宝宝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脱敏”――情绪上对打针不再害怕,理智上理解打针治病的意义。如果你装作很疼的样子,还会招来宝宝的笑声,这种对生活本身逼真的临摹使得亲子双方的感觉一下子通透了,也让宝宝变得更加坚强了。

  2、努力营造宝宝熟悉的场景。宝宝去打针时,最好爸爸妈妈双方都去,父母和宝宝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有宝宝依恋的对象都在场,会让宝宝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有的宝宝到哪里都要带上心爱的玩具(如布娃娃、毛毛熊等),这时候不妨也带上,那也是宝宝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能安抚他的情绪。这一点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宝宝更适用。

  3、转移注意力。你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轻松的小笑话、小故事在打针的时候讲,将宝宝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所讲述的的场景中去,能有效减轻宝宝的痛感;你平静、有力的抚慰也能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4、给宝宝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宝宝,坚强的宝宝,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的勇敢和坚强了。宝宝打针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不对?”父母强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宝宝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5、和医生进行交流。告诉医生宝宝的兴趣点,以便在打针时和宝宝进行交流。虽然医生和宝宝并不熟悉,可是来自陌生人尤其是医生的夸奖非常有用。在宝宝自我形象的确立中,他会觉得非常自豪:“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

宝宝生病后就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但是很多孩子都会不愿去医院,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孩子不愿去医院多半是害怕打针。只要找到孩子怕打针的原因和克服预防的方法就可以避免了哦。

宝宝怕打针怎么办

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

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

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

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那么,如果预防宝宝怕打针呢?

宝宝怕打针的预防方法

孩子怕打针,很多情况下是父母制造的“害怕”——“你不听话,带你去打针”,是许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吓唬孩子的杀手锏。殊不知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本来针扎到孩子身上,孩子哭是正常反应,哭并不是害怕打针,而是感觉到疼痛才哭。孩子第一次打针后,有了疼痛感,而家长不断用这种痛苦来提醒孩子,“你不听话,带你去打针”。家长在加重孩子痛苦的时候,也加强了孩子对打针的害怕。

当针扎进宝宝的身体里,宝宝往往会哭,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对孩子说,不疼不疼,宝宝要勇敢,不怕疼。为什么要不怕疼?打针本来就很疼。家长这样说非常误导孩子,让孩子对疼痛的认知产生错觉——明明我的身体是疼的,可妈妈却告诉我不疼,小小的心里会感到很矛盾。孩子会认为,那一定是自己有问题。所以有些孩子大了以后,身体有些部位都摔青了,家长问他在哪里摔的,孩子说不知道。家长着急了,都摔成这样了你不知道?不是孩子不想知道,是一直以来大家传递给他的信息,他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个意识,这个是不疼的,即使出血了也是不疼的。

宝宝怕打针怎么办?家长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怖心理哦。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大夫,我特别难受。别给我开口服药了,还是给我打吊瓶吧。”在医院里,经常有病人这样央求医生。

  北京一项针对门诊注射室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人是主动向医生提出打针或者输液的。对此,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孙春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中国,门诊和住院病人平均的静脉注射率高达90%,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仅有30%。也就是说,中国人针打得太多了。人们往往认为打针比吃药好,这与人们普遍存在的三大偏见密切相关。”

  偏见一:打针见效快。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过打针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体内,能迅速击退疾病,效果明显,但事实并非如此。孙春华指出,打针见效快慢与药物性质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比如治疗冠心病常用的硝酸甘油,含在舌下,2—5分钟就能迅速发挥作用,作用比注射还快。

  偏见二:打针作用强。口服药物的作用强度不一定比注射药物的弱。药物强度主要与用药的剂量相关,与用药途径关系不大。另外像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便秘等肠道疾病的药物,很多必须口服,才能让药物在肠道中发挥作用,如果注射进了血液,效果反而差。“而且打针的风险要比吃药高得多。”孙春华指出。

  偏见三:吃药不管用,就应该去打针。许多人吃了几天药,觉得病情没有减轻,就认为只有打针才能管用了。对此,孙春华表示,吃药不见效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药没用对,二是疗程还不够,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打针就能解决的。“一些感冒患者打吊瓶后觉得身体舒服了,其实这可能不是注射的药物在起作用,而是身体补充了一些水分、电解质带来的效果。所以,吃药不管用时,不要着急去打针。”

  最后,孙春华指出,打针和吃药要根据病情和药物来决定。他呼吁中国人要减少对打针的依赖,“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脉。”这样才能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后,针眼周围会形成硬结或淤青,甚至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影响睡眠和活动。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需要介绍的是,如果是出于预防的目的,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保持局部清洁,在注射期间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湿热敷即可。将毛巾叠成方块,在 60 摄氏度 的水中浸湿泡热,拧干后盖在注射部位。为了保温,可在上面放一个热水袋或塑料布。毛巾或纱布每 5 分钟更换 1 次,早晚各敷 1 次,每次 20 ― 30 分钟。注意热敷时不要揉搓针眼部位,以免将病菌带入,引起感染。

  如果硬结和疼痛已形成,就要加用一些药物外敷了,常用的方法是硫酸镁溶液湿敷,具有消炎祛肿的作用。用硫酸镁粉剂或者溶液,加热水配成 50 %浓度的溶液,将纱布放在药液中浸湿,稍拧干 ( 以不滴水为宜 ) ,敷在注射部位;也可把热水袋放在纱布上加热。每次敷药 10 分钟,每天 3 ― 4 次,一般 2 ― 3 天即可痊愈。

  中药外敷,以“止血止痛、活血化淤、消炎生肌、舒筋活络”为原则。跌打丸:取 2 ― 3 粒,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更换 2 次,连用 2 ― 5 日。跌打万花油:将药物涂于纱布上,外敷于硬结部位,包扎固定,每次贴敷 1 小时,每日 1 ― 2 次,连用 2 ― 3 天。伤湿止痛膏:局部常规消毒、拭净后,取本品 1 ― 2 张外贴于患处,每日换药 1 次,连用 3 ― 5 天。云南白药:取本品适量,用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2 次,连用 3 ― 5 日。牛黄解毒片:取药物适量研成细末,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2 次,连用 2 ― 5 日。

  还有两个偏方可用。土豆法:将新鲜土豆切成 0.5 ― 1 厘米 厚,直径比硬结略大些,直接敷患处,盖一块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 1 次, 2 ― 3 天可见效。仙人掌法:拔去仙人掌表面的刺,用刀将其剖开,敷于患处,盖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 1 次, 1 ― 2 天即可痊愈。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宝宝怕打针?教你5招好对策

分娩
宝宝怕打针?教你5招好对策

5个妙招 让宝宝不再怕打针!

性教育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5个妙招 让宝宝不再怕打针!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宝宝怕打针的原因

生活小常识
宝宝怕打针的原因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生活小常识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让宝宝不怕打针的方法

分娩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让宝宝不怕打针的方法

宝宝怕打针怎么办

生活百科
宝宝怕打针怎么办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心肝宝贝儿” 上学后不能这样叫

“心肝宝贝儿” 上学后不能这样叫

批评孩子怎样不伤孩子心?

批评孩子怎样不伤孩子心?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