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都是聪明宝宝?

国标书法

国标书法

2015-10-13 21:36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自言自语”都是聪明宝宝?,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幼儿单独游戏,玩到高兴时,边活动边嘀嘀咕咕,自言自语:“这是山……挖好了……这是河……挖好了。河上边应该搭座桥,桥搭这儿……桥搭成了,河水在下边慢慢流……”也有时,幼儿独自儿安静地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专心致志地自言自语,似乎在讲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是否特别迷茫?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在跟谁说话?有没有受什么刺激?其实,这些自言自语是幼儿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现象,老师们要了解了幼儿自言自语的实质,就不必为之忧虑了。

  为什么会出现自言自语?

  其实,人的言语有两种形式:出声的外部言语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人们默默思考问题时为自己所用的语言。它比外部言语与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行为自觉性具有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内部言语是在幼儿期儿童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

  在内部言语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幼儿一方面思维依靠表象进行;另一方面,语言动觉调节机能尚不完善,还不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样就出现了幼儿自言自语的现象。因此,幼儿自言自语是幼儿言语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幼儿言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

  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情形:

  1、游戏言语。这是一种行动的伴奏。幼儿一边活动,一边自言自语。如幼儿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是屋顶,这是房子,这是汽车....”;绘画时,一边画,一边嘀咕:“我要给她穿上裙子,她是公主,最漂亮了!”他们都在用言语补充游戏的情节。这种自言自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感情和表现力。

  2、问题言语。这是困难在言语中的表现。常常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出现,表示困惑、怀疑等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常出现这种自言自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例如,在拼图遇到困难时,幼儿就自言自语:“这个放到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嗯,对了。这是什么呢……就放在这儿……。”

  千万不要小看幼儿的自言自语。它是幼儿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

  当再次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不以为然,要鼓励他们在游戏和其它活动中多讲话,要耐心琢磨他们的话,注意孩子的不解、疑惑,并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为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宝宝有时候喜欢自言自语,而且说着说着还会不自觉的笑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宝宝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是宝宝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2~3岁正是宝宝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宝宝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2~3岁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便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如搭积木时,宝宝往往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不要小看宝宝的自言自语,它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这种自言自语在3岁后达到最高峰,一般在8~9岁完全消失。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进一步引导孩子发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们的话,要注意对孩子的不解、疑惑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在同成长阶梯专家们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年龄和能力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孩子的自言自语正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压制孩子的自言自语,但仍然把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置之不理。基于自言自语对孩子的重要意义,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从倾听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孩子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从中助一臂之力。父母还可以多用言语给孩子一提示,便于孩子丰富自己的言语,并用来指导行动。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从语言上去开启宝宝的智商呢?

  1、倾听宝宝的自言自语

  对于宝宝的自言自语,家长一般都不会过多的压制,但是家长可能会将这种行为看作是无意义的,因此大多会置之不理。其实,如果家长能够细心观察,专心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走进宝宝的内心,其实也是了解宝宝的一种手段。

  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宝宝的一举一动其实都透露出很多的信息。家长可以从宝宝自言自语的内容了解宝宝现在的发展情况,发现宝宝现在可能存在的困难,或者了解宝宝的喜好,最近喜欢什么等等。

  家长还可以偶尔用言语给宝宝一些提示,便于他丰富自己的口语,并用来指导宝宝行动。

  2、给宝宝创设独处的时间和环境

  现代家庭都是一个宝宝,家长对宝宝呵护备至,尽心尽力担任全勤爸妈,怕孩子会受伤便时刻在宝宝身边看护着,怕他会孤独就一直陪他玩,或者想要宝宝变得更聪明便利用好每次的机会给宝宝“早教”。

  小编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适当地放手,给宝宝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当地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学习需要思考、沉淀的时间,如果家长将宝宝的时间安排得慢慢的,家长自己很累的同时,宝宝也没有时间去“安静”下来。

  所以,家长可以在保证环境舒适安全的情况下,每天给宝宝一些私人时间和空间,家长在远处忙自己的事,不要过度去关注他,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思考,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宝宝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就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了!

  3、引导宝宝积极思考

  自言自语是宝宝的思维工具,也是他思维的有声表现。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是他们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国外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因此,家长可以积极地引导宝宝思考,平时多和宝宝聊天,随时随地地教宝宝一些常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这些能够给你宝宝的自言自语提供思考的素材。

  家长也可以适当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尝试自己思考并作出回答,家长不必执着于答案是否正确,应该鼓励孩子要发散思维,创新思考,没有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只要宝宝言之有理则可。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4、让孩子讲故事

  讲故事可以增强宝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也是家长训练宝宝语言的好途径。在宝宝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妈妈可以每天晚上在睡前都给宝宝讲故事,像这种故事、素材的积累一方面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句子和根据情景去学习表达情感。

  另一方面使宝宝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孩子说起话来自然就会“言之有物”。

  待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宝宝跟爸爸妈妈讲故事,可以复述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讲的那个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前几天晚上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故事后妈妈让宝宝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请他来给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或者宝宝发挥想象力去编造一些小故事来跟其他小朋友说或者跟宝宝心爱的娃娃说。

  5、鼓励宝宝与他人交往

  其实,宝宝会有一个“假想”的小伙伴,他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对这个小伙伴在说话。当孩子有过多这样表现时,父母不要排斥或是嘲笑,也不用太过于关注这个“假想”朋友。

  如果你怕宝宝会感到孤独,那么小编鼓励家长可以让抱抱多接触身边的真实世界,给他创造更多的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人际交往圈子,让他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另外,家长可以给宝宝创设一些语言学习的场景,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宝宝学会“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类似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提高孩子即兴说话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编辑推荐:

  宝宝喜欢自言自语是有心理疾病吗?

  宝宝自言自语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佳佳3岁了,妈妈发现她越来越喜欢自己跟自己讲话了。玩芭比娃娃的时候,她自己对自己说;躺床上的时候,她也小声说着什么;有的时候,声音还很大,好像在训斥谁……妈妈有点担心,宝宝怎么回事?不和妈妈说话,却一个人在那儿说。

  妈妈跟同事说起这事,同事说他们家的孩子也有过这么个阶段,也没怎么管自己就不说了。妈妈担心,如果宝宝一直这么说下去,情况会不会不妙呢?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妈妈大可放心,不到3岁的宝宝自言自语不是什么不好的表现,也不是心理异常,而是宝宝学习语言必经的一个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

  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外部语言是说出来的话,是人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音义结合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活动是以外部语言为基础,并以生成外部语言为结果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般情况下,宝宝从1岁就开始真正地说话了。这个时候的语言特点是思维活动立即用语言表达出来,做什么就说什么。比如,宝宝搭积木,边搭边说“宝宝搭高楼”,“高楼有楼梯”。宝宝一边吃饭,就会一边说:“宝宝吃饭!”

  3岁以后,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时的宝宝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从此,宝宝就向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形成内部语言。如果宝宝形成了内部语言,宝宝只是用脑想,不一定会出声,这个阶段宝宝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宝宝来讲外部语言就是说出来的话,内部语言就是思考的过程,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在自言自语中理顺思路。可以说,宝宝的自言自语,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

  我们会看到宝宝一边做事一边小声地嘀咕:“放这里不行,就放那里,我让你不行,我把你扣过来!看你行不行!”“小房顶找不到了?噢,在这里。”“咦,小白兔的房子怎么这么小?没关系,我还有好办法。”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听听宝宝说什么,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宝宝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说话游戏,在游戏中,主角是宝宝和他眼里的世界。在这个宝宝自娱自乐的游戏里,宝宝的语言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宝宝自言自语时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比如,在玩玩具熊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白兔,和玩具熊说个不停。这个过程锻炼了宝宝的想象力,丰富了宝宝的思维。宝宝游戏中的语言可能是平时听到的他比较感兴趣的身边人说过的话,也可能是动画片、故事中的对话,还可能是宝宝语言经验的综合和创造。

  所以说,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妈妈不要为此担心,不要觉得是什么病态。一般到7岁以后宝宝就不再出现自言自语了。如果此时还是不停地自言自语,根本不跟别人说话,妈妈则要考虑是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

  尽管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与孩子的性格特点、智能水平、性别等因素关系依然十分密切。平常比较孤独的孩子,一般自言自语比较少;经常自言自语的宝宝,表达能力较强,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自言自语比较多的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社会性发展比较快。

  由此看来,自言自语是宝宝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宝宝是否具有能力发展基础的重要体现。每位妈妈都希望宝宝有思想、性格好、有能力,而自言自语的过程都在这些方面促进了宝宝的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在搭积木遇到难处时便会自言自语,这有助于帮助宝宝缓解急躁情绪,释放掉压力,耐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时候,我们见到宝宝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拍打身边的玩具。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制止宝宝,要知道,宝宝在通过这个方式释放掉压力,让情绪更平静。所以说,自言自语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成长的方式,既能刺激自己思考,也能丰富游戏、娱乐的方式,还能表达情感、经验与思维。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对待宝宝自言自语这个必要的成长历程呢?

  1.不要打断,倾听宝宝

  当宝宝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嚷的。”“嘀嘀咕咕,干吗呢!老太婆似的。”“烦死了,闭上嘴。”妈妈以讨厌的态度对待宝宝的自言自语,宝宝就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强迫自己不出声,导致宝宝内部语言的进程拉长或者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必然影响宝宝语言、思维、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有的妈妈虽然不压制宝宝的自言自语,但是她们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是很完美,因为她们把宝宝的自言自语看做毫无意义的行为。如果妈妈留心倾听宝宝在嘀咕什么,比较有利于妈妈了解宝宝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帮助。

  比如,宝宝表情很痛苦地说:“奶奶不喜欢我了。”“我做错什么了呢?”妈妈仔细听这些话,就能明白宝宝是因为奶奶回老家而焦虑。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告诉宝宝:“奶奶回老家,是因为奶奶想念老家的朋友了,不是因为不喜欢宝宝了。过几天,奶奶就回来!”妈妈帮助宝宝解开心中的疑团,宝宝就会很轻松。

  2.不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只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渡过程,随着宝宝的成长早晚要丢掉,为了防止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妈妈也不需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过多的鼓励可能会阻碍宝宝自然进入内部语言的进程。

  2岁半的小周喜欢自言自语。细心的小周父母发现,小周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小周父母很担心,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针对小周父母的疑惑,南宁市第五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石广念作出了分析。

  正常的自言自语状态

  石广念分析,1~3岁幼儿,是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的。到了4~6岁时,其内部语言才开始形成。幼儿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6岁以下的小孩在发育过程中,语言动作调节功能的发展尚不完善,心智非常不成熟,再加上沟通交流的对象少,很容易把身边的宠物、玩具等当作有生命的玩伴,自己进行角色扮演,于是就出现了自言自语,这种情况属于小孩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两种情形是病征

  但石广念指出,以下两种自言自语则可能存在心理疾病:一类是6岁以下小孩,他们的自言自语中并没有假想的玩伴,说话也不存在角色语言的情况,而是纯粹的、经常性的自说自话,忽视外界的环境和变化,这可能患有孤独症和自闭症。另一类是6岁以上的小孩,按常理6岁以上的小孩心智已经开始成长,生活环境也随着入学变得丰富,自言自语现象会渐渐消失,如果6岁以上甚至8、9岁还常常自言自语的话,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极有可能是患上儿童分裂症。

  儿童分裂症是一种年龄偏小的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行为和思维不协调。包括有孤独症和自闭症等。导致儿童孤独症、自闭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成长过程中过于孤独、缺少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以电视和电脑为基本娱乐方式的小孩最容易自闭。

  家长应做好心理引导

  石广念提醒广大家长,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自言自语,情况有异时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平时生活中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发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不要给孩子制造相对狭窄、封闭的环境。防止孩子沉迷电视和电脑。

  第二、家长要常带孩子外出,到游乐场、公园、科技馆等地方游玩,让孩子对外界有基本的了解。

  第三、引导孩子多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经常外出与同龄玩伴游戏。

  第四、家长在语言和心智上做好引导,不教孩子过于生涉难懂的知识,多用小孩的思维与孩子交流。

编辑推荐:

宝宝自言自语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自言自语”都是聪明宝宝?

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自言自语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自言自语”都是聪明宝宝?

分娩
“自言自语”都是聪明宝宝?

宝宝为什么自言自语

生活百科
宝宝为什么自言自语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家长如何引导宝宝自言自语

宝宝
家长如何引导宝宝自言自语

什么是自言自语

生活百科
什么是自言自语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宝宝自言自语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分娩
宝宝自言自语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自言自语的怎么办

生活常识
自言自语的怎么办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睡觉抱娃娃 恋的是什么?

宝宝睡觉抱娃娃 恋的是什么?

职场妈妈更重视宝宝早期阅读

职场妈妈更重视宝宝早期阅读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