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有攻击行为 父母该怎么做?

01万康

01万康

2015-10-13 21:28

早教如今非常受青睐,是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从小抓起,这不可忽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向各父母分享些早教小知识,详解1岁宝宝有攻击行为,父母该怎么做?。

  

  一岁左右的宝宝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应该辨证的看待这些行为: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对待一岁“暴力”宝宝,只有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也和大人一样,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岁左右的孩子还不会为自己解释,所以对“他为什么要咬人?”一直让我们困惑。现在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宝宝不得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宝宝的自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宝宝口腔发育

  一岁左右的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很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宝宝的尝试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宝宝的空间感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宝宝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一岁的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父母容易娇惯,如孩子有些坏习惯,看着可能很小,父母很容易忽视,但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所以爸爸妈妈要留意一下孩子日常中是否有以下习惯:

  1、装作没有听到你说话

  不断给孩子重复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挥,会让孩子养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说的话,渐渐地还会发展到不理会你说的话。如果这种习惯继续下去,他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尽量不要远距离跟孩子说话,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说清楚你的要求。当你说话的时候,要求孩子看着你,并要有所反应。

  2、态度轻浮

  你的孩子是不是有边跟你说话边做鬼脸或用很轻佻的态度跟你说话的情况,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孩子会有这些行为,他们的目的是要测试一下父母的反应。很多父母可能会忽视这些行为,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只是过渡阶段,但如果你不让孩子尽快改正,他可能会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

  解决方法: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例如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诉他,这种行为表明他不喜欢你所说的话,你可以停止跟他说话并走开,然后跟他说当他态度变好的时候才会跟他说话。

  3、打断你讲话

  孩子可能有时会很兴奋想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但如果总是允许他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你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拥有特权去取得别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别人不理会他,以致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跑过来缠着你讲话,你可以指着凳子让他过去坐并且在你结束讲话前都要保持安静;如果你要打电话或见朋友的话,告诉孩子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要打扰你,然后给他安排另外的活动。你的目的是让他知道,如果中断你的讲话,他很难达到他的目的。

  4、夸大事实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吹牛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尽早从源头截住。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说大话会令自己感觉舒服一点,他很快就会养成经常讲大话的习惯和推卸责任等。

  解决方法: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跟孩子说清楚说谎的坏处,让他明白大话讲多了,别人可能会不再相信他说的话。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孩子说谎的目的,要让他明白即便是说谎他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纠正这种现象,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比较小的孩子。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体验“甜”“苦”。抓住孩子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如向别人做鬼脸引起人家反感,吹牛当众被人揭穿等,最好养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良好行为方式。

  好习惯黄金表。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日期是一个月,让孩子把想在这个月养成的习惯写上去,然后让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当天做到了,就划对号,没有做到,就划错号。然后月底跟孩子聊聊当月的体验和感想。

  亲子契约。爸爸和妈妈可以给孩子提出几点要求,孩子也可以给爸爸妈妈提出几点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么奖励,如果没做到,有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监督。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孩子似乎出生以来就会有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来自于哪里?经专家们研究证明,在怀孕期间妈妈的生活习惯会传递给胎儿哦!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同样,每个人也又不用的生活习惯。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喜欢咸的,养成一种好习惯不容易,同样要改掉一个坏毛病更加不易,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成另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注意从胎儿培养宝宝的习惯。为什么呢?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专家们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

  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1岁半以前的婴儿,多半有吃手的现象,因为那时孩子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往往会把自己的手也当玩具来拨拨弄弄,舔舔咬咬。过了2岁,便有一半的孩子不再吃手了。过了3岁还吃手,则需认真对待,加以纠正。

  吃手不良习惯要注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有些不良习惯的孩子,稍一静下来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伸到嘴里含着,有的把手指咬出了茧子,有的把指甲吃掉了,也有的由于吮劲太大而影响了下颚的正常发育和使牙列不齐。吃手还会因手上的细菌入口而引起口腔感染和肠道感染。

  找找孩子吃手的原因

  对孩子吃手的原因,许多专家指出:情感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内心紧张焦虑的孩子往往会染上吃手的毛病。例如,父母经常争吵令孩子惶惶不可终日,把孩子寄养在缺乏感情关注的环境中,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冷淡和歧视,家长的教养方法忽冷忽热使孩子无所适从,家长的期望过高使孩子感到处处受挫,希望得到别人有的东西而得不到,新搬了家与原来的好朋友分开了,受了影视中恐怖情节的惊吓,有的是不加注意而养成的坏习惯,等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吃手。

  因此可以说,吃手是一种“不满症”和“焦虑症”,是孩子为了消除不满和焦虑,消极地退到从前婴儿时代的一种现象。

  宝宝吃手怎么办?

  纠正孩子吃手的不良习惯,训斥是不管用的。谩骂、喋喋不休地指责和体罚,只能给孩子增添新的不满和焦虑,孩子不但改不了吃手的坏习惯,还会使孩子在成人不在场时吃手吃得更厉害。在手指上抹红药水、清凉油、辣椒面、缠绷带等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手指头上去,所以也不是好办法。

  正确的做法是,成人认真找出原因,消除引起孩子不满和焦虑的种种因素,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和温馨的环境,使孩子有安全感。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游戏,因为孩子在寂寞无聊时最易吃手。例如,可以让孩子看图书、玩积木,捏橡皮泥、跳绳;画画等等,让他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还有比吃手更有意思的事,这样孩子吃手的不良习惯就会慢慢地得到纠正。

  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0~1岁为口腔期,婴儿的大多数感受都是从口腔中获得,口腔的满足既是生理的满足又是心理的满足。大约有90%的正常婴儿都出现过这种吃手的行为,一般到了八九个月,小儿吃手的时间和次数会明显减少。

  婴儿吃手一部分是因为饥饿,但大部分是非饥饿性的,可稳定婴儿的自身情绪,是一种自我抚慰的方式,也可以认为这是婴儿早期的一种探索和学习行为。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吃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纠正。

  但如果把孩子的手拿开,会引起他强烈的不满,甚至哭闹并形成“吃手”或“吮手”的习惯,则应寻找原因,予以矫正:

  (1)是否由于人工喂养时奶嘴孔太大或母乳喂养乳量不足,哺乳时间太短,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需要,或孩子饥饿时不能及时喂奶,便以吸吮手作为抑制饥饿的方法;

  (2)是否缺少父母或照看者的关爱,生活单调,觉醒时较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又缺少玩具,使孩子感到寂寞无聊而以吮手自我抚慰。

  只要原因消除,习惯就会得到纠正。强制性地制止婴儿吃手,会使婴儿产生焦虑情绪,反而会促使他更加不停地吃手。



延伸阅读:

早教必备小知识

1、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每个月龄的宝宝都有不同的早教计划,这需要家长和早教中心都能够注意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早教班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把孩子年龄阶段细分,跨度不大的早教机构,比如悦宝园早教中心,他们的教育课程设计很完善科学,年龄阶段划分很科学,每个课程的递进关系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2、早教目的不是培养天才宝宝

这是很多年轻家长的误区,诚然早教有着开发智商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旁支,早教过程就像是一颗大树,我们要做的是给宝宝提供丰富有益的教育营养,帮助他们打好根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好,更稳。若是一些教育机构打出“培养神童宝宝”的口号,它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其教学品质如何更是值得商榷了。

3、早教不是书面教育

寓教于乐是正确的早教理念,悦宝园早教中心也是秉承着这个教育理念,不剥夺孩子玩耍的乐趣,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早教应当以“情”为先,以养为主,重在品质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像是语言能力,乐观的情绪等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累积,如果早教都是书面教育,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重视游戏与体验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

4、早教中心的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主要教育体系,因为孩子跟父母有着天性的吸引和依赖情绪,父母的行为处事对于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孩子个性的养成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父母工作压力大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再忙碌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给孩子一点关注和信任,家长期许的目光正是他们进步的动力。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1岁宝宝有攻击行为 父母该怎么做?

分娩
1岁宝宝有攻击行为 父母该怎么做?

宝宝攻击行为

宝宝攻击行为
宝宝攻击行为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宝宝有攻击行为怎么办

亲子早教
宝宝有攻击行为怎么办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宝宝攻击行为
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家长怎样应对宝宝攻击行为

宝宝
家长怎样应对宝宝攻击行为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原因是什么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怎么办

性格 育儿知识 育儿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原因是什么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怎么办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血型的宝宝该怎么培养?

不同血型的宝宝该怎么培养?

60秒 教出个好孩子

60秒 教出个好孩子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