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

太阳晒黑了发呀

太阳晒黑了发呀

2015-10-13 21:06

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一起了解下吧!

  2岁的小孩突然间别人的话总也听不进去,什么事都得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完全不会替别人着想。“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这是很多父母的疑问。

  其实,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奇怪。其实,像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不大方,只是受他的心理、智力发展的水平所限,因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在心理学上,2--7岁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称为“自我中心行为”。这里的自我中心,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而是指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会从一个角度出发,不会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孩子最常使用的角度就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角度。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让孩子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物品,然后让孩子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在他的对面再放一个布娃娃,问孩子,布娃娃看到的物品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回答,站在对面的布娃娃看到的物品与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样。这个实验非常充分地表明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他很难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别人的看法应当是与自己的完全一致。

  了解了“自我中心”实际上是由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父母就可以理解孩子因此产生的各种自我中心行为。对于这种行为,父母不宜一味地批评指责,不要强迫孩子。应当加以劝导和教育。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看法也许会与自己不同,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多方面看问题。例如让孩子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有不同的属性,相同数量的积木可以搭出形状完全不同的房子,等等。这些早期的智力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使他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于己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蝇头小利的追求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可能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自傲的人容易看别人短处,看自己长处

  例如自傲的人,他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常常把别人贬低,把自己抬高,好像唯有自己是对的,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只看别人短处,而不看别人长处,只想自己长处,而不想自己的短处。

  不要埋没他的才能,也不要不看他的短处

  不过看别人的短处与看别人的长处,这也要辩证地说,如果你只看他的短处,而不看他的长处,你就发现不了他的才能和优点,这个人就很容易被你埋没,很容易被你忽视,你光看他的短处还容易对这个人厌恶,严重一点会发展到动瞋恨心,从而丧失了菩提心,但你看不到他的缺点,又怎么去帮助他呢?所以如果是从帮助别人提高的目的出发,两面都要看。

  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父母更重要

  尤其是作为一个老师,他如何去看学生,比父母如何看子女更重要,因为父母跟子女之间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很深刻、很强烈、连绵不断,还不至于出很大的偏差。父母往往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也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不管长处短处,总是自己的孩子,他不会轻易地把孩子抛掉、看死。即使有许多愚痴、庸俗、无知的父母,他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他对子女的这种感情,始终都存在,所以即使有偏差也不会偏到哪里去。

  父母看到子女的长处会越看越高兴,看到子女能发扬自己的优点,父母会把它作为一个幸福欢乐的享受,实际上这也包含着父母自己的光荣、自己的安慰。所以女同志在跟女同志谈论的时候,总是喜欢谈自己家里的孩子,虽然只是些风趣的小故事,难免也包含着炫耀自己孩子聪明、可爱的意思,所以父母很容易发现孩子的长处,也容易对他进行鼓励,因为越对他鼓励,他越是变好,父母也越是感到光荣,越是感到有面子。

  父母也容易看到孩子的短处,因为总是生活在一起,有时候孩子的短处会找来麻烦,麻烦到父母身上,父母也会有感受,所以也容易看到他的短处。

  假如父母是有智慧的,他对孩子应该是能够教养好的,因为他是全心全意地关心他。如果教养不好,那是因为父母本身没有智慧,对心理学茫无所知。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有这样一种人,他自己没有主见也没什么能耐,但一听别人在谈话,便竖起耳朵,兴趣大增,不管是与他有关无关的事,都会不失时宜的在别人话中插上一杠,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让说话者中途停下来聆听——这就是“插话者”。

  人之所以爱插话,其主要原因是心里有一道怕孤独、怕受人冷落的阴影,一旦听到有人谈话,他那种心里的阴影就会出现莫名的膨胀。

  一句原本精彩的话,如果被人打断后再接着说,就如咬了一口热包子去做别的事,完后再回来吃,香味自然大减。在朋友聚会、公众场所,乃至在单独的闲聊中,你可能都遇过一些喜欢打断别人谈话的人,未等你把话题说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横上一杠。

  有位新西兰老师问她的一位学生:“为什么人要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但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插话?是怕别人说多了,自己被人忽略;还是如本文所说的一种心理焦虑的表现

  每当大人讲话时,孩子总是爱插话,要你听她讲事,这是为什么?要不就是在大人讲话制造噪音,也不是特别严重。但感觉她是故意在烦人。这是什么原因,大人应该怎么引导呢?

  这是孩子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同时也是以此获得大人关注的方法。通常这些孩子都比较自我,希望得到社会(大人世界)的认同,并且有被关爱和关注的强烈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常以插话来获得。

  面对这样的孩子,大人可以给其自我表达的机会,在他畅所欲言后,再提醒他应该给他人说话的机会。小学老师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大,不妨尝试这种方式。

  我们从小就知道,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打断,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还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厌烦,不愿与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们说,他们越喜欢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来。那么像这种行为,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到成人期的人际——自我互动阶段。在自我中心阶段,青少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在观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值得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往往会曲解别人,以为大家都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说话方式成了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与保护机制。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完成从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在发展中受挫,所谓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就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准自我的角色,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不断重复青春期的那种自我防御的谈话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断地调整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机制,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同时,当要打断别人时,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并从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资源,获得人际双赢”。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达到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

分娩
父母正确看待孩子“自我中心”的想法

如何击退孩子的自我中心

育儿知识
如何击退孩子的自我中心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育儿知识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父母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口无遮拦”

育儿知识
父母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口无遮拦”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怎样让孩子正确看待挫折

生活百科
怎样让孩子正确看待挫折

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分娩
父母需正确看待宝宝的破坏行为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审美 从婴儿开始

审美 从婴儿开始

教宝宝数数的正确方法

教宝宝数数的正确方法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