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让孩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终究不过一场45

终究不过一场45

2015-10-13 21:03

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父母应让孩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位老师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要学生写出孔融让梨的动机。交上来的答案主要分为四类:

  1.梨烂了。

  2.当时孔融正好牙疼。

  3.这样好叫拿大梨的人帮他做作业。

  4.孔融想出名。

  当孩子问父母“为什么”的时候,父母不妨趁机问问孩子“你说为什么”。孩子不会轻易说“我不知道”的,他会马上尽力找寻答案。孩子的回答不一定正确,但孩子却开始了思考,而不是一有问题就问“为什么”,让父母说出答案。

  不爱动脑筋的父母自然不在训练孩子思维能力方面下功夫。他们依据经验告诉孩子“为什么”的答案,且只给孩子提供一个答案,孩子便不再费力去想别的了。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为什么”每问必答,造成孩子自己不去思考问题,在思维能力方面过早地出现惰性。

  有些父母甚至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那里想问题。他们说:“嗨,那有什么好想的,这么简单。”“别想了,脑筋会用坏的。”“小小年纪想那么多干吗?”“这孩子心思太多了,一点都不天真。”此类不明智的说法阻碍了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但却时常可以听到。

  父母还会误以为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这种“聪明”的孩子对任何答案都不假思索,随问随答。孩子说错了,父母谅其年幼,不加纠正,照样拍手称赞,怕饬了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忽略了让聪明孩子回答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他们沉浸在孩子的“聪明”幻象中。有时,恰恰是那些看起来聪明的孩子懒于思考、拙于思考。而那些笨拙的孩子,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干脆利索,吞吞吐吐,但当大人们对他的智力抱怀疑态度时,笨拙的孩子却在努力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他们能摸索出一定的思考方法,笨拙的孩子说不定比聪明的孩子更有成就。笨拙的孩子知道通过思考进步,聪明的孩子却在虚荣中倒退。

  可见让孩子学会思考,是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事。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让他们遇事以慎思明辨的态度来对待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让孩子多些自己的想法

  一大群孩子到超市为自己挑玩具,某一个孩子挑了某一种颜色的玩具,其他孩子便不假思索地也挑同一种颜色的玩具。如果有个孩子挑了别的颜色,小朋友对他说“不好看”,他便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他宁愿跟大家一样。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标新立异,多些自己的想法。

  先考虑后果

  许多孩子犯同样的错误时,父母问:“你怎么一点没长进,这事我已经说过一百遍了。”如果不正确引导孩子思考,说一千遍也无用。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先想后果。“玻璃碎了会怎么样?”“逃学会怎么样?”?动手打人会怎么样?”孩子想到后果,便不会采取盲目行动。

  多听意见

  孩子经常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只顾自己把想法匆匆忙忙说出来,别人说话时,不是不耐烦,就是心不在焉。多听意见的孩子会比不听意见的孩子更聪明。不听意见的孩子我行我素,固步自封,视野狭隘,头脑简单,处事呆板,自以为是,很不受人欢迎。

  多提问题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替代孩子的思考能力。当孩子学会思考,他的好奇心才会持久并有意义。父母在家庭里创造一个“问题环境”,会让孩子终生受益。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现成答案,让孩子可以想象,可以假设。有助于孩子思考的问题并不是那些“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之类的问题,而是“如果地球是蛋糕,大海是墨水,树上长的是糖果,我们喝什么?”之类富于想象的问题。

  让孩子努力不懈

  孩子最容易放弃在思考上的努力,似乎问题有没有答案与他们没有关系。孩子有可能因此而一事无成。父母要鼓励孩子坚持不懈,直到有满意的答案为止。

  在日记中思考

  让孩子学会写日记,把思考的问题记下来。写日记是严格的心智训练,也是练习思考的好方法。事实上,写作就是思考。

  学习思考技巧

  归类、判断、类推之类的抽象思维方法应尽早地教导孩子,“利弊得失参考法”对孩子学会思考很有用,孩子们也很容易学会。

  父母教导孩子学会思考的途径:

  多向孩子问“为什么”。

  不轻而易举下结论。

  对孩子的回答,父母少下判断。

编辑推荐:

父母培养宝宝思考力的方式

家长做到四点 培养孩子独立性

孕妇爱思考,宝宝脑子好


  站着想不出来,那就躺下试试。科学家试验发现,躺着是思考的最佳方式。

  临床试验表明,同站立或坐着的姿势相比,当人们蜷在床上或沙发上时,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会更快。

  科学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在压力下大脑产生的自然激素,能够干扰脑细胞的活动,降低人们叙述和推理时的注意力。人们站立时会触发大脑产生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但躺着则能降低这种激素的浓度,有助于更清醒地思维。

  此外,当人们躺着时,大脑的血液流动会比站立时更加顺畅,有利于大脑供血供氧,大脑会更清晰地浮现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头脑中有更多的空间供思考。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站着想不出来,那就躺下试试。科学家试验发现,躺着是思考的最佳方式。

  临床试验表明,同站立或坐着的姿势相比,当人们蜷在床上或沙发上时,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会更快。

  科学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在压力下大脑产生的自然激素,能够干扰脑细胞的活动,降低人们叙述和推理时的注意力。人们站立时会触发大脑产生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但躺着则能降低这种激素的浓度,有助于更清醒地思维。此外,当人们躺着时,大脑的血液流动会比站立时更加顺畅,有利于大脑供血供氧,大脑会更清晰地浮现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头脑中有更多的空间供思考。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墙壁搞脏,不要把小凳子弄坏,你可以说:“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孩子听了以后,一定会非常注意,还会擦擦凳子,掸掸墙壁上的灰尘。这样,孩子爱护物品、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护其他小朋友,我们都可以利用其泛灵心理,使之对相应的人或物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同情心,使其爱护他人和物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提醒: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因为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父母应让孩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分娩
父母应让孩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夏季中午思考问题太多会影响健康

夏季养生
夏季中午思考问题太多会影响健康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家长应避免孩子养成推卸的习惯

分娩
家长应避免孩子养成推卸的习惯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生活百科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让孩子养成独自做游戏的习惯

垃圾食品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让孩子养成独自做游戏的习惯

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早教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音乐: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方法

音乐: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方法

简单石头游戏开发孩子智力

简单石头游戏开发孩子智力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