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

春城小哥

春城小哥

2015-10-13 20:56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图老师小编向大家介绍下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孩子这么小”“孩子听得懂什么”这是家长们常有的想法,抱着这种想法也就会在孩子面前松懈,不管好自己,放纵自己的坏习惯,但是事实上是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已经超过了父母预计的范围,很多事情他不懂,但是他却学会了模仿,不要等到孩子成为你坏习惯的小翻版之后,才后悔莫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1、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2、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处不好的行为或态度,孩子很容易就学会并内化为他自身的社会习惯。哪些不好的行为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的呢?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孩子、钱,亲戚、性”四大忌讳

  孩子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问题而争吵,孩子会认为他们应对此负有责任。这种争执极可能伤害到孩子与父母之间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系。比如,父母二人针对是否该让孩子参加春游活动进行讨论。

  在孩子看来,赞同的一方简直就是英雄,而反对的一方则是大坏蛋。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和家里管教方式比较严格的一方家长产生隔阂。

  家人和亲戚 在孩子面前讲祖父母的是非极不明智。孩子和祖父母往往关系融洽,在孩子面前说对祖父母不利的话,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如果孩子在你公公婆婆面前学舌,那该有多尴尬!

  金钱 凡涉及金钱的问题往往让人无法平心静气。就算开始时你还能保持理智,但只需一会儿,你激动的情绪就足以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了。而且,现在很多孩子对贫穷和无家可归心存恐惧,你可能很清楚家里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这一点,这样只会增加他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

  性 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你们的浪漫生活,谈论这种话题还为时过早,相信你们也不希望孩子为了调和矛盾而睡到你们两个中间去吧!

编辑推荐:

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父母不得不教会孩子的三种生活技能

家长如何培养独生子女的品德行为

  孩子,在这安静的夜晚,你依偎在妈妈怀里,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宝贝,当柔软的手臂环绕妈妈的脖颈,你稚嫩的身体贴紧妈妈的胸怀,你美丽的眼睛闪烁出纯洁的光芒,你不就是妈妈的宝贝呀!孩子,有一天你长大了,坐在妈妈眼前,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你已经长高了,健壮了,目光也是成熟的,可你还是妈妈的宝贝,你是让世界上所有妈妈都向往得到的宝贝。他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你,也投向我——可爱的孩子,你给妈妈带来了怎样的荣誉呀!

  孩子给予世界的美好,更多出自他们心底的纯洁和善良。基于社会的普遍认识,大人也要求孩子从小要学会接受别人,要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人。“先人后己”,尽管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却知道那是一种荣誉——所谓受人赞美的奉献精神。

  这便要求孩子们先要学会自我埋没,不论是否愿意,先要给自己施加一定压力,去做那些尚不理解的成人事情。四岁的孩子也可能被教以“孔融让梨”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则不一定会将他们的心爱之物让给他人。譬如,孩子想用爸爸的剃须刀当汽车,或者借用母亲的梳妆盒装玩具,父母都会用各种道理和借口告诉孩子“这不是你可以玩的,大人的东西小孩子不要乱动”等等。当小伙伴来家里玩,大人也总是把最大的苹果给别人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孩子最早的对于事物的迷惑认识。

  大人总是有道理的。

  “孩子从小要听大人的话!”不容置疑的告诫,像输液似的注入到孩子稚嫩的潜意识中。他们不得不遵从这般教诲,并有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言行。尽管那里面充满了矛盾,永远令孩子不解,但他们还是得到了所需要的,即大人的赞美。这是父母慈爱中发热的一部分,使孩子感受到无限温暖。

  于是随着孩子日渐成长,这种模糊的社会观念,更在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意识中种下了根。他们开始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否定和轻视自己,否则周围的环境也会轻视他们,让他们被“不谦逊”、“个人主义”“标新立异”等等名声压得抬不起头来。这在孩子上学以后体会得尤其深刻。老师的方法远比父母多,且更“无情”。他们会制造气氛,形成一个令人在表面上似乎能接受,而私下里却深感压抑的“氛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集体环境中受到批评和歧视,他们相信老师的道理更甚于自己的父母。社会意识与家庭教养所获得的“效果”,显然不同。其中包含的压力感更重要,受到赞许或批评后形成的心理状态也更加明显。

  我们也经常看到来自这方面的报道。

  一个做母亲的可以置自己病重的孩子于不顾,而专程去另一个地方关心另一个生病的也同样需要照顾的孩子。一些父母为了工作,“忍痛割爱”,丢下家庭,在事业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家庭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些事迹被社会大加渲染,过早地渗入到孩子内心深处,不仅使他们对社会的道德标准产生疑虑,同时也对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拿不定主意。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因为他们所想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放在“良心”的天平上称出分量,然后再拿到成人世界提出申请,那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良心”和“社会”一致了,方可施行。孩子们必须记住这句话:在你们尚未能对世界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前,须得到大人引导。

  父母们于是便充当了这种角色,教会孩子以虚荣造假。在他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内心中注入世俗的成分,然后再一笔一笔涂抹下成人的色彩和线条。

  父母们在担忧孩子的将来是否会变得“虚伪”、“自私”和“无情”的时候,殊不知自己的诸多言行正是充当了这方面的“导师”。孩子们正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实际上正是“强制灌输”的结果。他们“以身试教”的教养方式,正为孩子简单直率的内心加以模仿并接受。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说:“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他可能会感到难于爱别人。而能否爱别人,直接取决于爱自己的程度如何。”

  因而,我们也看到了众多被自己同时也被生活抛弃的人们,在回顾自己充满磨难的一生时,会发出这般感慨:

  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怎么能爱别人,一个不能爱别人的人怎么能够为别人所爱——同样,怎能为世界所爱?!

  当我们第一次学会自我贬低,且为此而沾沾自喜时,我们就已被彻底贬低了,它使我们一生都抬不起头来。

  我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也想不起来曾为别人做过什么。

  我在不停地努力“付出”,可它从来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意义。

  孩子们总是说:“父母耽误了我们的前途。”我想加以批评,可不知说什么好,也许我过去说得太多了,这在他们看来实在可笑。我想这也确实可笑。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以此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那么,在平时生活中,家长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孩子不听话应该怎样应对呢?小编为您解析问题!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小时。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很多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这时妈妈就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下,孩子就乖乖地就范了。其实,哪个父母会忍心不要自己的子女,这不过是吓唬孩子罢了。

  有些父母看到这招管用后就经常使用。但是专家提醒,在适当时候说反话,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最好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瞎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

  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的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

  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编辑推荐:

从小被恐吓的孩子易有心理障碍

父母不要随意恐吓宝宝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可适当“吓唬吓唬”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

分娩
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

家长必须纠正孩子什么坏习惯

生活百科
家长必须纠正孩子什么坏习惯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家长必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育儿知识 怀孕 孕妇
家长必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在孩子面前 父母要避免6种坏习惯

生活百科
在孩子面前 父母要避免6种坏习惯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孩子日常12坏习惯 家长帮助纠正

生活百科
孩子日常12坏习惯 家长帮助纠正

五招轻松搞定孩子磨蹭坏习惯

分娩
五招轻松搞定孩子磨蹭坏习惯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家长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家长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

和宝宝做手指游戏 宝宝写字学得快

和宝宝做手指游戏 宝宝写字学得快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