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家长应用“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ouhgmqs57224

ouhgmqs57224

2015-10-13 20:54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图老师小编向大家介绍下亲子交流:家长应用“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我”语言是指以“我”字打头的表达方式,包括三个部分:(1)家长确切的情绪感受,(2)孩子惹恼家长的具体行为,(3)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使家长难受。例如,上初三的大鹏在家乱丢东西,妈妈看了很恼火,她说:“我很生气,你把房间弄得又脏又乱。我费了很大劲把家里收拾干净,你一点不尊重我的劳动。”“我”语言的焦点在家长自身的情绪感受,和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我”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家长理智地对孩子讲清楚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他们理解并尊重父母的感受,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从而更自觉地改变行为。

  在使用“我”语言时,家长需要分析自己的情感,从而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确切感受和引发这种感受的根源。当家长冲孩子发火时,点燃怒火的可能是孩子引起的失望、害怕、担忧、或伤心;也有可能是家长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的不顺心导致的焦虑或烦躁。如果家长学会使用“我”语言,可以避免或把孩子当出气筒乱发脾气。

  家长在组织“我”语言时除了需要检视自己的情感和孩子的行为,还需要分析孩子的行为对自己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时,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并未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没有理由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快,也不必要求孩子改变行为。比如,冬妮的妈妈不喜欢女儿的时髦发型,她打算用“我”语言表示不满,思忖中却发现冬妮的发型对自己并没有妨碍,她没有理由为此感到不快,于是她只是平静地告诉女儿“这个发型不适合你”而没有要求冬妮改变它。

  家长使用“我”语言的时候,需要确保孩子注意力集中。如果孩子急于出门或正专注于某项活动,你就不要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对你的“我”语言无动于衷,那就再发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讯息。注意,你的语气必须和你的真实感受相一致。

  “我”语言对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十分有效,它的优势在于:

  (1)允许家长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家长觉得仍然拥有“自我”,不必在孩子面前掩盖或装饰自己的情感。

  (2)让孩子明白家长的反应。家长不直接说出来,孩子有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也无从理解家长的心情。孩子有能力领会别人的感受,也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机会锻炼加强这样的能力。即便是两三岁的幼儿,有时也能分辨小朋友为什么不高兴。

  (3)孩子有机会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我”语言的表达方式,用“我”语言回应父母的“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坦诚对话的回合中,往往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商量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毛的爸爸发现他连续两天放学后没有立刻做功课,有些生气:“我很生气,你违反规定,不完成作业就出去玩。你不能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很让我担心。”

  毛毛申辩:“我语文做好了,就剩数学了。”

  “为什么不一口气做完?”

  毛毛嗫嚅道:“数学太难了,我越做越急,越急越做不出来,就不做了。”

  毛毛爸爸立刻换档,开始使用“积极聆听”的策略展开对话。毛毛说出了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在爸爸帮助下,他找出了畏惧数学的原因,也想出了几个改变现状的办法。

  “我”语言有两种类型:赞赏性“我”语言和预防性“我”语言。

  赞赏性“我”语言同样由三部分组成:家长的感受,孩子的什么行为使家长产生这样的感受,以及孩子的行为对家长产生的具体的影响。例如,母亲对孩子说:“你打电话告诉我你在同学家,我就放心了,要不然我会担心得连电视都看不安稳。”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使用赞赏性的“我”语言能够提高家庭关系的质量。它在促进亲子关系和改变孩子行为方面的作用常常超出人们的想像。不过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的“我”语言几乎都是表达自己的恼怒,而很少对孩子说“谢谢”以表达赞赏。

  有一次母亲下班回到家,发现6岁的聪聪正在抹桌子,客厅显得比以往整洁。母亲很感动,对聪聪说:“谢谢你,好孩子。我真开心,你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就轻松多了。”聪聪干得更起劲了。后来聪聪告诉妈妈,他以前也打扫过一次,不过妈妈没有发觉,聪聪觉得没劲,就不干了。聪聪妈妈意识到以前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上了,决心以后多注意孩子的好行为,并用语言表达赞赏和感谢。

  预防性“我”语言主要用于预告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孩子家长未来的需要或要求,让孩子了解家长也是需要帮助的,并给他们机会积极配合家长。比如,父亲说“我马上要写一份报告,需要安静”,孩子明白你的需求,往往愿意帮助你。预防性“我”语言在特殊事件发生,家庭成员都处于压力之下时,尤其有效。

  7岁的阿申和9岁的表哥阿建跟着父母一起去旅行。在火车上,两个孩子呆的时间长了,互相挑衅起来。阿申妈妈叫住他们,对他们说:“旅行是很累的,爸爸妈妈都很疲劳,如果你们打架,爸爸妈妈就不能好好休息了。你们好好玩,爸爸妈妈可以安静一会儿。”奇迹般的,两个孩子一路上没有打斗,整个旅途,大家都很愉快。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人,也是交流最多的家人。作为家长要学会真正的和幼儿进行亲子交流。大多数家长都有在饭桌上和孩子亲子交流,并告诉孩子做错的事情或不好的行为。然而,在饭桌上交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造成幼儿厌食、偏食等等坏习惯。

亲子交流不可在饭桌上

很多家长日常工作繁忙,一般都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能够有比较多时间的和宝宝沟通,因此家长会抓紧这个时间问宝宝今天表现怎样,或者大说道理。家长认为这种“饭桌教育”,在吃饭的轻松环境中,教育效果能够事半功倍,但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家长在饭桌上说教。

吃饭本是温馨愉悦的气氛,但是家长利用这个时间来说教,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父母的责问、训斥会使得孩子精神压力紧张,食欲也就消退,长此如此很容易会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使得孩子一到吃饭时精神就特别紧张,长久很容易产生厌食症,或者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更是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亲子交流要有很多讲究才行哦。

亲子交流的7大原则

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亲子交流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哦。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在与大人对话或其他形式的交流中,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语言或行为的表层意思,而忽略了那些隐含在言语之外的真实意图。譬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在某个场合说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话:

  ——我就不明白,那个孩子干吗总哭呢?

  ——怎么对门的阿姨从来不大声说话?

  ——要是把我丢在街上就好了。

  ——真想当个老头。

  ——我妈妈真好。

  这些话不时灌进父母耳中,有的他们只是当做孩子的自言自语忽视了,有的却不得不引起注意,然而追究起来,却得不到任何结果。

  实际上孩子在情感上的敏感性不亚于大人,只是这种敏感更多局限于所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不外乎父母、老师、小伙伴。如果这个环境充满敌意,威胁到他心理上最敏感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言行。说话方式和内容便能够反映出来。上述列举的几句孩子的话,如果细究起来,则可能追踪到孩子的父毋身上,那里面明显存在了某种不满的成分。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围绕着自己,都取自自己的生活内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天,五岁的女儿搂着妈妈的脖子悄悄问:“我们会搬家吗?搬到爸爸上班的地方去?”妈妈听到孩子的问题自然有些奇怪,因为一个孩子很少会提这种与他们生活相距甚远的问题。不过房子是刚刚搬过的,而且离孩子爸爸的单位并不远。妈妈便用心向孩子解释了一番,可是孩子好像并不甚满意,她又跑去问爸爸。爸爸的回答是:“我们不会搬家了,再搬也要等到你长大以后。”奇怪的是,这个回答却使孩子平静了下来。这时,做母亲的才恍然大悟,女儿询问的并不是搬家的事,而是怕失去爸爸,因为就在最近,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因车祸丧生,孩子由此联想到爸爸每天上班都要骑自行车。

  又有一天,妈妈带着女儿上街,路过一个学校,女儿说:“这些孩子就像没人管!”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小学生在校园里奔来跑去。这次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潜藏的意思,她是在表达对今后上学的一种若有若无的惶恐。妈妈说:“你看他们多高兴,在这以前,可是跟你一样上幼儿园呢!”孩子听到这个回答,立刻露出笑脸,感到很放心,这正是她想要知道的结果。

  孩子们都离不开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永远生活在这个既温暖又有安全感的保护圈中,化们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体昧出自己的位置、分量和父母对他们关心的程度。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有时并不一定直言不讳地喊叫出来,而是用极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父母去心领神会。如果做父母的不理解或者不耐烦地说:“你有什么话可以好好说嘛!”这就会,他们认为,大人本来就应该知道这一切。

  不同性格的孩子提问题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无论男孩或女孩,性格内向还是活泼顽皮,都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很多做父母的,只是觉得孩子心地单纯,有什么要求绝不会隐瞒。他们的好恶都能通过既简单又朴拙的话语表达出来。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父母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去上幼儿艺术学校,一进学校就看见有些小孩子在大声唱歌,老师在弹钢琴给孩子们伴奏。这个六岁的孩子大声叫道:

  “怎么唱得这么难听!”当场把孩子的父母弄得十分尴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个老师走过来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说得不错,来这儿的孩子不要求唱得多么好,也许你更喜欢画画,或者别的什么?”这句话好像一股暖流通过孩子的周身,他感到愉快极了。因为老师解答了他的难题:在这里有些事不会做或做不好是允许的。

  通过下面这段有趣的对话,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

  ——跟我说说吧,我很想听。

  一我梦见屈原了,他跟我说,河里的鱼虾吃了那么多年的粽子,已经厌烦了。希望换新的口味,叫你别再包粽子了。

  ——那么,屈原有没有说那些鱼虾喜欢吃什么?

  ——当然了,他们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炸薯条和果冻。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单纯而明亮,同时却也有着令大人不易察觉的色彩和线条。因为成人观察事物更多地是出自经验和概念,而孩子那种不受条条框框左右的联想和充满“跳跃性”的、“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常常使父母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便需要更多的耐心。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要迅速地想一想:

  他在问什么呢?

  他想告诉我什么?

  这个回答会使他满意吗?

  是不是一定要让他满意呢?

  天天,小男孩,两岁,最喜欢的“玩具”是家里那个大纸箱子。每天一早起来,天天都会指着大纸箱,给妈妈提要求:“妈妈,进。”于是,妈妈把天天抱起来,放进大纸箱。

  一进大纸箱,天天便兴奋地折腾开了——蹲下,起来,拍打纸箱壁,在纸箱壁上抓挠……一天,妈妈将天天抱进大纸箱,见他玩得忘我,便安心去收拾屋子去了。谁知,妈妈刚离开一会儿,天天就在那边大声叫嚷起来:“妈妈,门!门!门……”

  妈妈走过去,赶紧附和:“哦,对,这个是门。你看,门在这里呢。”

  可是,天天听后用力地摇头。看来妈妈会错了意。

  “是要妈妈关上房门吗?”

  天天又使劲地晃着脑袋,那神情已经略显不耐烦了。

  “是有人来了,在敲门吗?”

  这时,天天的小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眼里的泪珠就要夺眶而出了。

  妈妈一头雾水,也变得焦躁起来。不过,她还是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一边搜肠刮肚地展开各种联想。可不管妈妈说什么,天天只是一味摇头,不耐烦地小嘴一撇,大声哭了起来。看来,妈妈并没有读懂天天在说什么。

  很多次无效沟通之后,妈妈也开始变得很烦。这个小东西,他究竟要干什么?怎么这么难缠?听着天天尖尖的哭闹声,妈妈再也受不了了,照着他的小屁股来了一巴掌。这一下虽然不重,天天却哭得更厉害了,豆大的泪珠连成了串。妈妈赶忙心疼地把他抱了出来。就在这时,天天的号哭奇迹般地止住了。他的小脸上甚至漾出了满足的笑容。原来,小家伙只是想从大纸箱里出来。

  正如天天妈所经历的一样,很多爸爸妈妈都被孩子的“儿话”折磨得抓狂。经常有爸爸妈妈一脸无奈地对我说:“有时候,我实在是不清楚孩子究竟要干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能把你折腾坏!这也就罢了,这小东西人虽小,脾气可挺大,有时候简直一点儿道理都不讲。这个坏毛病不治可不行,要不就惯坏他了。”我非常理解爸爸妈妈们这种抓狂的心态,但是,我相信,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足够好,他一定会很委屈地抱怨:“唉,连爸爸妈妈都听不懂我的话,这太让人难过了。听不懂也就算了,他们居然还要整治我!这个世界太恐怖了!早知如此,我就躲在妈妈肚子里别出来了!做一个小孩怎么就这么难呢?!”

  因为不被理解,孩子不开心,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让父母也跟着产生挫败情绪,这又会无形中影响孩子。找到读懂孩子儿话的窍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增进亲子关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可要读懂孩子的儿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样的烦恼,在琛琛小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记得有一次,看到书中的绿苹果,他纠结了很久,直至哭得伤心至极,我透过他的眼神才明白,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书上那只绿苹果跟茶几上的红苹果颜色不一样。在我说出这层意思之后,小家伙的哭声戛然而止。

  回过头来,再看看天天妈的经历。“纸箱子”事件之后,天天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天在很多时候都会用“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纠结后,天天妈豁然开朗,终于理解了他“门”的内涵。原来,天天所说的“门”,并非单纯指“门”这个实物,而是有更多的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门”;二是指他被困在某处,要找一个出口出来,所以这个“门”还有“出口”和从什么地方“出来” 的含义;三是指跟“门”有关的动作,如“关门”、“开门”;四是指“门”的不同特性,如“门”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上面的纹路不同,开启方式不同;五是指与“门”相关的一些事件,比如哪个小伙伴踢了门,捶了门等。

  从天天这个“门”事件可以看出,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孩子的语言反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再分析几则发生在天天身上的小故事,我们对孩子表述自己想法的特殊性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起床后,天天站在柜子旁边,小手指着高处,大喊“楼梯”。妈妈以为他要去爬楼梯,便牵着他的小手往门外走。可天天不仅不肯往外走,反而憋着劲儿把妈妈往屋里拽。这个小家伙究竟要干什么呢?

  经历了天天一轮又一轮哭闹之后,妈妈筋疲力尽,不过最终还是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想爬到柜子上去够爸爸的剃须刀。之所以没有及时听懂天天的心思,是因为妈妈忽视了一个细节——天天小手的指向。如果妈妈看一眼他手指所指的方向,也许就能更快地明白他的想法了。

  在经历很多次类似的折腾之后,天天这个“楼梯”的含义变得越加明晰了:毫无疑问,第一层含义当然还是“楼梯”;第二层含义则是“高处”;第三层含义是“爬高”。之所以衍生出“高处”与“爬高”这样两层意思,是因为天天观察到,只要一爬楼梯,人的空间位置就会提升,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他就很自然把“楼梯”这个词跟“高处”“爬高”等概念联系起来。当他想要爬高,或者想要去够放在高处的某个东西的时候,他就会用“楼梯”来指代。

  继续看天天的故事。天天指着身体某个部位说“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未必是要吃药。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除了指吃药之外,“药”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因为每次生病,他都会感觉身体不舒服,并且要吃药。于是,以往吃药的经验就会让他产生联想,把身体感知到的所有不舒服诸如痛、痒、冷、热等都跟这个“药”字关联在一起。

  天天看姑姑在吃藕,突然开心地大叫:“牛!牛!牛!”天天的这个“牛”把所有人都给弄糊涂了。谁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看人家都没明白,他又补充了一句:“蛮波波”。直到天天提到“蛮波波”,大家才意识到他究竟想说什么。因为我们老家跟小孩说牛,统统以“蛮波波”指代,所以“蛮波波”就是“牛”的意思。原来,姑姑吃藕的时候,藕断丝连,这使得姑姑看起来很像被绳子牵着的牛。当别人都不明白他这个“牛”的含义的时候,他想到了用另外一个词“蛮波波”来替换。对天天来说,这个“牛”或者“蛮波波”还不仅仅指牛。他甚至将所有跟绳子、丝、线有关的东西都跟牵牛的绳子联系起来,继而跟牛扯上关系。这就是他的逻辑。以后每次要吃藕,他不说要吃藕,而是说“蛮波波”。当然,看到其他绳子、丝、线等,他也一律以“牛”或者“蛮波波”指代。

  当孩子语言能力有限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像天天一样,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词汇,去描述一些与这个词汇相关的场景、人物、事件、动作,或者指代有类似形态,与该词汇指代的事物存在因果关系的一切。举例来说,一个家里养了小狗的孩子,他对小狗的认知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他对其他动物的认知。因此,当他在户外看到牛羊的时候,他会一律称之为“狗狗”,仅仅因为它们都跟“狗”一样,有四条腿,有头有尾巴,会叫唤,或者有其他相似的特性。了解了孩子语言表达时存在的这个特点,再细心观察孩子的眼神、动作、表情,我们就能更好地听其音辨其心了。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他们的“儿话”就不仅要听其声,还要辨其容(形)才能读懂。在学会母语前,婴儿通常有一些原生态的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与我们交流。如果我们足够细致、耐心,并试着去分析、总结他行为背后的意义,就能轻松读懂他的需求,跟他有更多的互动,帮助他获得更好的发展。

  琛琛几个月的时候,他有很多特别的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多年之后,我又听很多妈妈提到过婴儿类似的行为。可见婴儿的原生态语言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看看玖玖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婴儿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1、妈妈,我不饿,只是想跟你说说话——

  玖玖哼哼唧唧的,妈妈以为她要吃了,赶紧给她喂奶。在奶头送过来的那一刻,小家伙迅速含住了奶头。不过,她含住奶头的方式跟平时可大不相同——她只用半边的嘴唇含住奶头,用舌头将奶头顶过来顶过去。小家伙一边顶,一边嘴里叽里咕噜说着话。看得出来,小家伙并不饿,她仅仅想要以此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和妈妈有些交流而已。相反,饿的时候,她会将奶头整个包住,急不可待地吸吮着,没有余暇顾及别的事情。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无须继续给孩子喂奶,陪他玩玩,他的需求便得到满足,自然就开心了。

  2、妈妈,我很寂寞,需要你陪伴——

  玖玖大声地哭起来,声音响亮而吓人,但是眼里没有眼泪。妈妈一走到她身边,她的哭声就停了。每当玖玖这样哭的时候,妈妈立刻明白,她只是寂寞了,希望跟妈妈玩儿,而妈妈又没有及时满足她的需求,她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抗议。

  3、妈妈,我好委屈啊——

  玖玖扁了扁嘴,看起来十分委屈。随后,眼泪慢慢地从她眼里渗出来,在眼泪出来之后,她委屈的哭声随之响起,那声音简直令人心碎,仿佛她受了天大的委屈。妈妈将她抱在怀里,她依然在委屈地哭。直到她哭够了,她的委屈劲儿过去了,她的哭声才转换成抽泣,逐渐停息下来。遇到这种情形,那就说明玖玖是真的感觉委屈了,只有给予她足够的安抚,她的委屈劲儿才会真正过去。

  4、妈妈,我尿湿了——

  某一天,到了喂奶的时间。妈妈抱玖玖在怀里喂奶。玖玖一边吸吮着,一边使劲地踢腾着双腿。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妈妈很奇怪,这小东西怎么老是在踢腿呢?妈妈正疑惑不解呢,玖玖干脆把奶头吐了出来,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妈妈,又使劲地踢起腿来。妈妈心想,是不是小家伙尿湿了?她打开尿布一看,果不其然。妈妈给玖玖换完尿布,继续抱在怀里给她喂奶。这下,玖玖的一双小腿变老实了,小嘴巴迫不及待地吮吸起来。原来,玖玖不停地踢腿,只是想告诉妈妈,她大腿根部不舒服,尿湿了,需要先把这个问题处理了再吃奶。

  5、妈妈,纸尿裤系得太紧了——

  到睡觉时间了。妈妈给玖玖换完尿布,然后把她像往常一样放在床上,哄她入睡。可是小家伙今天似乎特别精神,到了睡觉时间,居然一点儿睡意都没有。妈妈刚把她放到床上,她就不停地踢开双腿。妈妈拍拍她,想安抚她一下,让她尽快入睡。不过小家伙一点儿都不领情,仍然继续踢腾着,那架势仿佛在说:我今天还就不睡了。妈妈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明白她到底怎么了。小家伙踢着踢着,终于不耐烦,大声哭了起来,看起来有点不舒服。妈妈排除了所有可能性,也没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妈妈将她的小裤子脱下来,看看是不是纸尿裤系得太紧了。果然是这样。等妈妈重新给玖玖系好纸尿裤,小家伙立刻一脸的满足,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6、我要的是妈妈,不是外婆——

  到了该陪玖玖入睡的时候了。这天,妈妈在本该陪她入睡的时间,去洗漱去了。于是,外婆便临时替代了妈妈一下。外婆将玖玖放在床上,玖玖哦哦地跟外婆说着话,小嘴到处舔着,似乎想要寻找吃的。外婆将手指放在玖玖嘴边,玖玖立刻将小嘴巴伸过去,但是她随即委屈地哭起来了,原来她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不是妈妈的奶头。听到宝贝委屈的哭声,妈妈立刻跑过来,将玖玖抱在怀里。这是玖玖哭得最久的一次,她似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释放这种委屈的情绪。原来,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要妈妈,不要外婆。”

  7、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于小婴儿,踢腿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作。当他往上踢腿的时候,通常表示他很满足,很高兴。如果他往下踢腿,那就说明他开始烦躁了,不开心了,我们就需要去关注他一下了。如果我们对他的这个动作无动于衷,他的不高兴就会升级——皱眉、咧嘴、更加使劲地踢腿,终至哭闹不休……

  玖玖妈敏感细心,又颇爱琢磨孩子的心理,因此,她养育玖玖有很多的心得。而玖玖在妈妈的细心照料下,很多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这使她看起来比其他孩子显得更加快乐、满足。在养育琛琛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他是幸福、快乐的,满足的,很少有闹腾的时候。因此,如果我们试着读懂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就很好带,而我们自己也会更轻松。

  不仅如此,孩子的需求如果能被我们及时读懂,并获得回应,他表达自己需求的行为得到鼓励,就会尝试更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爸爸妈妈互动。于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否则,他就会放弃表达,变得越来越安静。如果孩子长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大脑的发育都会受到阻碍。因此,读懂孩子的心思,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fm/)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亲子交流:家长应用“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分娩
亲子交流:家长应用“我”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怎么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怎么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豆腐乳 腐乳 美白 豆腐
吃豆腐可以美白吗 豆腐乳有营养吗

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生活百科
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豆腐怎么做 豆腐
豆腐怎么做才入味 豆腐的品种有哪些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培养

培养宝宝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几款亲子游戏

分娩
培养宝宝语言表达能力 推荐几款亲子游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周期 月经
来月经胸部胀痛是怎么回事 月经周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5岁幼儿爱提问的原因

5岁幼儿爱提问的原因

准妈妈是胎教的主要角色

准妈妈是胎教的主要角色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