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QQ越来越像微信
纵观手机QQ的各项功能,我们会发现其尽力将原有的各项功能强行植入移动端,这种老式的桌面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QQ在新平台上的发展。反观微信,轻度的聊天功能、摇一摇、对讲机、二维码扫描等等都紧紧地贴合着移动平台的用户习惯。
微信的成功有目共睹
当然手机QQ团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结果却是有史以来的最尴尬的一次改版事件,取消在线状态、取消退出键这些激进的做法又是不顾用户群体强行模仿微信的表现,而最终换来的是90%以上一星评价的回应,最后又被迫打回原版。
历史最差评价
就在手机QQ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的同时,微信却玩得风生水起,公众账号不断地发掘着这个新平台的新玩法,最近的消息还显示公众账号已经加入了在线支付功能,微信又有了成为电商的可能。
手机QQ至今路在何方,恐怕是整个团队仍需继续思考的问题,移动这条路还能不能走下去?
注定的结局:米聊PC版
就像钱钟书先生在中描述的一样,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在外面的人又想进来,如果说QQ探索移动之路有些自讨苦吃,那么米聊寻求桌面平台机遇的行为就又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场的读者有多少人知道米聊推出了PC版,又有多少人想用?
米聊PC版
米聊从移动平台发家,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被用户熟知的语音社交工具,在初期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吸收了不少忠实用户。而就在去年,米聊推出PC版,希望能够在桌面平台获得与QQ一战的机会。
然而事实证明,PC版米聊充其量只是移动米聊的附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服务。PC版米聊打的是与QQ相反的简单牌,希望通过纯粹的即时通信服务打动用户。然而对于桌面平台来说,功能多并不算累赘,应该这个平台本身有这样的能力承载更多的内容,过于简单不等于简洁,而是简陋。
PC平台有承载更多功能的能力
其实米聊和手机QQ也算是同病相怜,遇到了微信这个后来搅局者,只是微信好歹还算是QQ自家的兄弟,而米聊的移动用户也逐步被微信蚕食,难道以后就只能卖手机了么?
滑铁卢之战:Facebook Home
为了抢占移动端的用户,Facebook推出了桌面应用Facebook Home,不过这一应用并没有得到用户的正面反馈。与此同时,与HTC合作推出的Facebook Home手机也销售惨淡。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Facebook Home已经被用户抛弃,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就是扼杀了Android手机原本的高自由度,过分的弱化了第三方应用的主要性,从而突显自身的内容。
Facebook Home
可以说Facebook Home的诞生原因就注定了这是一款悲剧性的产品,目前用户将越来越多的精力从Facebook转移到其他应用上,Facebook决定开发一款定制系统来尽可能地将用户束缚在Facebook的各类服务上。然而这正是Facebook Home的死因。
面对Facebook Home桌面,Facebook已经在开发新的版本,可以说这是一个精简版,而精简之后的版本将于一般的桌面UI没有太大区别了,这也意味着Facebook已经偏离最初的轨道了。那么这款桌面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仅仅是用户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备胎?
扎少需要新的对策
事实上,移动平台一直是Facebook的短板,Facebook Home就是其一项重要的对策,但现在看来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Facebook肯定不会放弃移动互联网市场,也表示不会抛弃Facebook Home,我们就期待Facebook下一步的动作吧。
大作也悲剧:机械迷城
其实不仅仅是软件应用,游戏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款原本出色的游戏在移植到一个新的平台上时也往往会遭冷遇,比如。
这款当年拿奖拿到手软的独立PC大作不管是游戏质量还是口碑上都获得了大丰收,而就在去年登陆了Android平台,算是进入移动领域。但是结果却是反响平平,属于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机械迷城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shoujiruanjian/)可以看到Android版的同样保持了高质量,在Google Play中的评价也达到了四星半的高分,但这款游戏却始终没有大热起来。与和这样的游戏相比,明显更具有大作气质和诚意,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不如前两者。
难度过高或造成不够亲民
究其原因,作为冒险解谜类游戏的在玩法上与PC版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这属于一款深度游戏,对于移动平台休闲碎片式的游戏节奏来说的确过于紧张况且还算是难度较高的游戏之一。
由此可见,像重度AVG类型的游戏并不特别适合移动平台,不同的平台等于不同的环境,当移植一款应用或游戏时,一沉不变是难以迅速适应新平台的。
酱油的存在:Safari for Windows
同样是一款浏览器软件,Windows平台的Safari简直可以说就是自寻死路。作为苹果Mac OS X平台的官方浏览器,Safari在与其对立的Windows平台注定是一个酱油角色。
本来,在用户的印象中,Safari就是苹果系统浏览器的代名词,甚至有些人至今都不知道Safari推出过Windows版。对于习惯了IE、Chrome、Firefox这些传统PC平台浏览器的用户来说,Safari实在没有什么能激发人们兴趣的地方。
最新一版还是去年5月的
而事实情况也似乎在说明苹果已经放弃了这一平台Safari的开发,目前最新的一次版本更新还是在去年的5月,所以这一款移植产品应该也算是就此结束了。
与此同时,苹果自家的平台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完全也没有必要来讨好Windows平台用户,努力做好自己的平台产品就够了。
最新的Mac版Safari
所以在这届WWDC上,最新的Safari也颇有亮点,带来了全屏界面、智能搜索框,改进了收藏夹和标签体验,增加了家长控制和iCloud钥匙串功能。App nav技术也带来更高的运行速度和功耗减免。
最后说一句,尽管Safari移植Windows的产品很失败,但就这样份额也超过了Opera,看来还有更酱油的存在。
时过境迁:千千静听
下面这款软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失败的移植,因为不管是桌面版还是移动版,千千静听现在的地位都已经越来越边缘,那个在单机时代与Foobar有一拼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千千静听的流行或多或少得益于它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皮肤,以及歌词显示功能,在那个上网并不是很方便的年代,这些功能无疑为千千静听赢得了大量的用户。
曾经的千千静听
然而当互联网普及以后,音乐播放器开始逐渐向用户提供在线音乐转变,单纯的播放工具已经难以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毕竟在电脑中播放的音乐也基本都来自于互联网。再后来牵扯到音乐版权方面的问题,千千静听也没有选择去趟这滩浑水,但也因此漠落下来。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千千静听也是推出了相应的移动版本,但现在还记得这个品牌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家知道的都是从塞班平台火起来的天天动听,以及PC平台很强势的QQ音乐、酷狗音乐。
千千静听Android版
在最新的某应用市场下载榜上,天天动听的总下载量已经超过了2100万,而千千静听只有60万,可以说属于千千静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强者的不甘:百度地图
有时候从老大的位置一下成为万年老二是一件让人很痛苦的事,甚至有时候连这些都做不到那就更痛苦了。对于百度地图这样一个在网页端傲视群雄的地图服务来说,在移动版被压制得几乎翻不了身就是这样一种情境。
网页地图地位无可撼动
百度地图在网页端的地位无需赘言,但是在移动端面对高德却始终有一种使不出力的感觉。而在功能上、在服务商,百度地图提供的并不比高德差,这就更加让人郁闷了,因为完全无从下手。
或许是因为高德较早的进入了移动领域,或许是高德是图资提供商,亦或许是高德更加专注于地图领域,百度地图在网页端威风八面的形象始终无法在移动领域复制。
万年老二的不甘
其实说实话,百度地图的移植已经算是很成功了,能在后来这个多年的情况下拿下业界第二的成绩实属让人惊诧,但这是对一般的公司而言。对于百度这样的公司,这样在桌面称王称霸的地图品牌,在移动平台被别人压一头总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当然百度地图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出奇招,比如像SOSO地图一样推出街景模式,或是弄个在线预订支付饭店功能等等,其实想要怎么玩还有很多路子的。
固步自封的产物:新浪新闻
一个巨头如果常年不思进取,那么结果必然是坐吃山空,比如说新浪。作为互联网新闻曾经最大的根据地,作为手机wap时代出镜率最高的移动新闻阅读站,新浪新闻在进入智能时代之后只能用混吃等死四个字来形容。
在移动阅读已经进入聚合类为主导的情况下,新浪新闻传统的新闻阅读模式实是还停留在Web 1.0时代,而就应用本身来说也没有任何亮点,所有的功能都极其平庸,这很难让人们激起使用的兴趣。
毫无亮点的App
同时在内容方面,僵化的新闻内容完全无法与网易新闻相比,而网易在传统的新闻阅读之外还推出了聚合类阅读应用网易云阅读。可以说新浪新闻不管是在形式上、功能上还是内容上都已经脱离了当前用户的需求。
事实上,整个新浪目前都处于一个过度僵化的状态,甚至连微博也仅只是表面上的风光,却找不到任何灵活的、有创意、有希望的盈利模式和出路。这或许预期超量级的体量有关,但如此巨头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实在让人扼腕。
还停留在Web 1.0时代
纵观以前几个传统的门户,腾讯、网易、搜狐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向,只有曾经的老大新浪还在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或许真的会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
存在感的重要性:鲁大师
这又是一个因为手慢而错失良机的例子,作为曾经电脑硬件检测一块硬招牌,鲁大师在移动平台几乎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应用,或许还有人有这样的疑问:鲁大师还有手机版?。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事实上,像鲁大师这样偏专业的手机硬件评测应用本来面向的用户群就相对较少,大部分用户对于手机硬件方面的优化需求会选择腾讯手机管家、360手机卫士这样的普通消费级应用。这类应用中包含的硬件信息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认知需求了。
鲁大师Android版
而对于更进一步的用户,鲁大师可以说实在是出道太晚,在这个几乎全世界都知道安兔兔、超级兔子的年头,一款新的同类工具实在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根据某应用市场的统计数据,鲁大师Android版到目前为止在该市场的下载量还不到10万次,而同类的安兔兔已经超过了160万次。
市场已被抢占
其实鲁大师在与360合体之后,存在感就已经越来越低了,现在又试图用卖老脸的方式抢夺用户只能说是那这个市场想得太单纯,这已经不是那个靠品牌吃饭的时代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有奶的才是娘。
玩票的必然结局:iReader
前面说了很多从桌面平台移植到移动平台的失败案例,其实这样的尴尬场面不仅仅发生在这里,两个移动平台之间的移植也充满着未知,当然也包括失败。
iReader可以说是在当今Android平台上风光十足的一款阅读器应用,但在Windows Phone平台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WP版的iReader并没有延续在Android平台的优势,如果要问WP平台最好用的阅读器是什么,肯定是书中圣或者Anyview,反正不是iReader。
iReader for WP
iReader在WP平台的失利很大取决于态度问题,iReader的WP端体验非常一般,而书城中的资源也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免费提供,而是基本都要收费,这对一个新平台的用户来说显然不够友好。
反观在WP平台很受欢迎的书中圣,这个默默无闻的开发团队只专注于WP平台,向世人证明了WP平台也可以开发出出色的应用,比如对于SkyDrive的灵活运用,对本地文件的支持等等,不要繁琐的设置就能享受阅读。
免费书城和多管理模式
这再一次证明了专注与用心的重要性,个人iReader开发WP版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占坑之举,殊不知这样的产品到底能够吸引多少用户。
总结以上在平台移植上出师不利的案例,我们会发现主要的问题就那么几个:1、出手过晚,市场已基本成型才进入;2、不了解用户需求,强行扭转用户习惯;3、同质化严重没有亮点;4、不够用心专注,仅是试水尝鲜之作。
所以平台移植在很大程度上讲求稳、准、狠,如果时机已经错过,在没有更好的想法之前最好还是不要涉入,否则这种尝鲜的态度也基本不会有回报,纯属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