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该症多数起病于学龄期,学龄前期并不少见,低于5岁发病者可达40%。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发声较晚,多在11岁以前发生。国内报道8岁~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为3:1~4:1。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12%~16%。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者占5%~24%,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患病率1%~2%,Tourette综合征终身患病率4/万~5/万。
病因
本病发生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
1.遗传
研究已证实遗传因素与Tourette综合征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不清。家系调查发现10%~60%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研究证实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显高于单卵双生子(20%),寄养子研究发现其寄养亲属中抽动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血缘亲属。
2.神经生化异常
抽动障碍可能存在DA、NE、5-HT等神经递质紊乱。多数学者认为Tourette综合征的发生与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或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的超敏有关,多巴胺假说也是Tourette综合征病因学重要的假说。有学者认为本病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5-HT异常等有关。
3.脑结构或功能异常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结构MRI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部位尾状核体积明显减小,左侧海马局部性灰质体积增加。对发声抽动的功能MRI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患者基底节和下丘脑区域激活异常,推测发声抽动的发生与皮层下神经回路活动调节异常有关。
4.心理因素
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或者引起儿童紧张、焦虑情绪的原因都可能诱发抽动症状,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5.免疫因素
研究显示患者的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特征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呈间断性,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动。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逐渐累及到肩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增加。其中约30%出现秽语症或猥亵行为。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间隙期不会超过2月。病程持续迁延,超过一年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作出诊断。
治疗
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抽动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
1.药物治疗
(1)氟哌啶醇
有效率60%~90%。每天1~2次,观察3天~7天若副效果不明显则增加剂量。在加量过程中应根据治疗效果和副反应调整剂量。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2)泰必利
有效率76%~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每日2~3次。常见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头昏、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
(3)可乐定
可改善抽动症状,有效率50%~86%。该药还可改善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对合并ADHD,或因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ADHD而诱发抽动症状者首选此药。目前国内主要为透皮贴剂。副作用有嗜睡、低血压、头昏、口干等。
(4)利培酮
已有报道证实利培酮治疗本病有效。药物主要有镇静和锥体外系副作用。
2.心理治疗
主要有心理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支持和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调整家庭系统,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作用的不良因素,减轻患者因抽动症状所继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证据支持,习惯逆转训练等行为治疗对矫正抽动症状具有肯定的疗效。
3.其他治疗
对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尝试采用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DBS)或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如壳核囊切开术。但在此领域专家的共识是:DBS治疗还处于研究初期,尚需设计严格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仅适用于成年患者、治疗困难的患者和受影响大的患者、儿童期不建议使用。
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引起儿童抽动症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剖腹产,心理,家庭这些会引起抽动症的,那么具体介绍一下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
据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抽动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双生子同病率也比较高,抽动障碍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患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较正常人群多见。一般认为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2、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可能诱发或重抽动症状。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有人认为母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妊娠头3个月反应严重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出生后的应激也增加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发病。
3、神经系列化因素
通过神经递质与行为以及精神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示本症与神经生化代谢改变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本症是由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所致。
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另有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6-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
4、器质性因素
抽动症可能与围生期损害(产伤窒息等)有关。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约50%~60%脑电图异常,主要为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头颅CT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较多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有人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行为运动的异常与杏仁核-纹状体通路障碍有关;不自主发声可能是与扣带回基底节及脑干不规律放电有关,故认为本症是器质性疾病。
以上介绍了儿童抽动症障碍是怎么引起的,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感染疾病,服用药物(如服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抽动障碍。
影响儿童抽动症的常见因素
这是很多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发的抽动症让很多家长开始乱了阵脚,由于家长对疾病的降临一无所知,也没有疾病的意识。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讲解。
专家指出,儿童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认为与患儿的体质、精神和条件反射有关。
1、遗传因素
短暂性抽动障碍多与家族的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
因为该病开始时多以局部刺激而抽动,比如说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频繁的眨眼,即使当这些因素去除后,习惯性的抽动动作也依然存在。
3、体质因素
患儿对人对事都非常敏感,有固执倾向。有时候还会出现头痛、腹痛、发热、便秘等症状。
4、情绪因素 父母不和或者经常指责孩子,对孩子的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就会成为诱发抽动症的原因。
5、学习理论
因为患儿的抽动往往是不自主性质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学习困难,再加上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模仿习惯,就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药源性因素
中枢神经兴奋类的药物如果长期服用,就会引发抽动症的不良反应。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多发于5-12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症状表现
本症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快速,不自主,重复的肌肉抽动,开始症状较轻,以眨眼,面肌抽动为主,继而从头逐步发展到颈肩、上肢、躯干、下肢等各部位肌肉。
诊断要点
1.在病程中,某些时候存在着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2.一天内发作多次抽动,通常是阵发性发作,几乎天天如此,或间歇发作,为期超过一年。
3.抽动的部位、数量、频度、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随时间而变化。
4.21岁以前发病。
多发性抽动症的表现有哪些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叫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头部、躯干、上下肢体的油掐.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字句说不清楚或讲出骂人的话。有人认为主要是脑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多发性抽动症约90%以上发生于2—15岁,男女比例为3:1。宝宝患了多发性抽动症的表现如下:
1.不自主的突发的多发性抽动为本临床特点之一。首发症状从面、颈部开始,并自上向下蔓延。
2.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不自主运动均有突然、短暂、似冲动强制、闪电式的特点 且往往多为各部位同时拍动。
3.另一个特点是在抽动手的同时,可能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表现为喉呜声、吼叫声。以后转变为突发的刻板的天骂.陈述的污秽词句。有些病人在不自主拍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