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服饰:泱泱汉服

中铁中建

中铁中建

2016-03-24 17:21

今天图老师小编要跟大家分享中华古代服饰:泱泱汉服,精心挑选的过程简单易学,喜欢的朋友一起来学习吧!

冕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通天冠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上图为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服饰


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此外,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从图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衫袍,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上图为戴直脚幞头、穿衫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明代皇帝常服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上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衮服



衮服是皇帝的龙袍中的一种,是皇帝祭天地、宗庙时与衮冕配套使用。此件缂丝衮服为右衽大襟、宽袍阔袖。衮服主要纹饰为十二章,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十二章纹样分布在两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图。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宋代皇后


宋代皇后礼服——戴龙凤珠翠冠、穿礼服的皇后。这种服饰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服用。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明代皇后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本图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图。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



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本图为龙凤珠翠冠。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

明代皇后服饰——霞帔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霞帔是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将它用作礼服,并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而有所不同。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霞帔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上图为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明代蟒服:



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玉带的官吏(明人《王鍪写真像》)。展角幞头,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并以铁线为硬展脚,脚长一尺二寸,须有职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
蟒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服要戴玉带。蟒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蟒与龙相似,惟独爪有所不同。龙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龙纹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东周男子服饰一: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东周男子服饰二:



上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大夫服饰。

战国妇女服饰一:


战国妇女服饰二: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汉代男子深衣:


汉代吏服:


汉代兵士铠甲:



这种铠甲,仅在胸背部分缀以甲片。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连,另在腋下也有带子相连。采用的甲片均呈长方型,前后各三排,最高一排用六片,下面两排各八片。实物近年在内蒙古地区曾有出土。得知这种铠甲的编织材料,主要是用麻绳和皮条,由于这类铠甲比较轻便,下长仅至腰部,所以多用于骑士。咸阳杨家湾出土的骑兵俑中,几乎都穿这种铠甲。


魏晋妇女衫裙:


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魏晋笼冠大袖衫:


魏晋杂裾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gysj/)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突骑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图为戴突骑帽、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突骑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县北白道出土彩绘陶俑)。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

“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

南北朝时期铠甲


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筩袖铠是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铠甲。到了西晋,已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装备。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筩状的身甲,并在肩部装有护肩的筩袖,所以叫做“筩袖铠”。南北朝流行两裆铠和明光铠,两裆铠只在前胸后背有两片甲在肩部用带系联,腰上束带。明光铠是在胸背部由左右两片椭圆形的护组成,这种护很象镜子,在阳光下有闪烁的反光,故名。南北朝末年明光铠日渐盛行,至隋代明光铠取代了两裆铠。左、中图戴兜鍪、穿筩铠的武士。右图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

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上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隋唐襦裙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初唐女服



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上图为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晚唐供养服饰两款:


唐代官员冠服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m.tulaoshi.com/gysj/)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上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上图为裹幞头、穿翻领胡服的男子.

唐代胄甲:



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宋代大袖

原是贵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

宋代贵妇礼服

上图为大袖罗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山西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瑰丽珍宝。其中人物的服饰,大多植根于生活。本图是根据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天女所绘。在现实生活中多多为嫔妃、贵妇所穿。

元代贵族便服:

图为窄袖织龙纹锦袍、瓦楞帽、云肩、缎靴展示图。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圆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它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明代官吏常服

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的官吏。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官吏常服

本图为一品官补服图及乌纱帽。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

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代官吏麒麟袍展示图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带,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 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本图为将官胄甲穿戴展示图。


明代男子便服一:.

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用实相花纹作便服的装饰,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个特点。另一种,为实相花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或牡丹花为基本形象,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从唐代开始,宝相花大量进入服饰,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图案。到了明代,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运用于各种服装上。本图即为缠枝宝相花纹织锦袍展示图,面料是织“宝相花”纹样的织金锦。

明代男子便服二:
五蝠捧寿纹大襟袍展示图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种,为实相花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或牡丹花为基本形象,经变形、夸张,并穿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时深受欢迎。从唐代开始,宝相花大量进入服饰,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图案。到了明代,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运用于各种服装上。本图即为前一种便服,服装面料为蓝色绸缎,用金色、银色及浅蓝色盘绣寿字花纹。

明代平民百姓服饰

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左图为戴网巾或笠帽的农民(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中图为梳髻、穿对襟衫的农妇(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右图为裹巾、穿窄袖衫的

男子及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人镜阳秋》插图)。


明代襦裙

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侍女服饰:



图为襦裙及腰裙穿戴展示图及穿襦裙、腰裙的侍女。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明代士人服饰


明代士人的冠帽,以四方平定巾为主,也有戴“皂条软巾”的,后垂双带,俗称“襦巾”。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此图为戴儒巾、穿衫子的士人。

大明武士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本图为明代武士复原图。图中后排左面穿红铠甲的人物,是根据敦煌市,山西省博物馆收藏、十三陵石刻与出土、山西浑源栗疏美墓石刻复原。前排左穿绒服的人物是根据《王琼事迹图》、《义列传》插图、湖北武当山金顶殿铜像、山西平遥镇国寺壁画等形象复原。前排右面人物穿的为明崇祯年间的盔甲。

展开更多 50%)
分享

猜你喜欢

中华古代服饰:泱泱汉服

工业设计 设计素描
中华古代服饰:泱泱汉服

汉服中国的骄傲

工业设计 设计素描
汉服中国的骄傲

什么是极简主义 如何打造极简风格家居

家居设计 装修设计
什么是极简主义 如何打造极简风格家居

古画中的汉服神韵

工业设计 设计素描
古画中的汉服神韵

怎么弄汉服发型 端庄大家闺秀汉服发型教程

发型 发型设计 DIY发型
怎么弄汉服发型 端庄大家闺秀汉服发型教程

2017榻榻米书房设计装修效果图 榻榻米书房设计图片

榻榻米 书房 装修设计 书房设计 平面设计
2017榻榻米书房设计装修效果图 榻榻米书房设计图片

Photoshop制作汉服妹子签名教程

PS PS基础
Photoshop制作汉服妹子签名教程

明代服饰

工业设计 设计素描
明代服饰

2017春夏女装风衣外套流行趋势

服装设计 平面设计 设计 服装搭配
2017春夏女装风衣外套流行趋势

古典书籍装帧设计:唐诗百首作品

古典书籍装帧设计:唐诗百首作品

第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画册

第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画册
下拉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