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设计方案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上线后的数据会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评判工具;而后续的迭代优化,也往往需要围绕某一数据指标的提升展开。过去我对产品的数据这块漠不关心,设计之前完全不清楚产品的各种数据指标现状,只知道要提升一个整体的XX率;设计做完了上线了就和没事一样,并不关注设计方案的实际市场反馈如何,知道那个整体的XX率提升了就满足了,而不关注是否真的是设计的贡献,是否具体在交互流程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还存在问题。
现在刚刚开始尝试在一次产品设计改版中做出一点改变,在设计之前,先和产品经理了解清楚本次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是通过什么数据指标(UV?PV?流失率?转化率?满意度?)的提升来衡量,迭代前的产品数据如何,在交互流程各步骤的分布情况如何,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改进来达成的,等将其作为设计过程中的思考方向引导和设计上线后的跟踪验证标准之一。
竞品资料搜集分析竞品分析环节并不是说要像做专业、规范的竞品分析报告那样,实际上紧张的项目排期也往往容不得我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这一环节。但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多玩多搜集应用网站(我算万年iOS+Android双机折腾党,虽然现在做移动端的机会不多应用玩得也少了些,但习惯仍然保留),在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索引库,真开始设计的时候能迅速举一反三出多个案例,而不是茫然地想:「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竞品可以参考啊?」
对于在BAT等大公司实习工作的同学,公司内网各业务线各部门UED的资料也是一个不小的宝库,只要善于主动去发现与挖掘,我就会去找一些公司里相似产品业务的设计文档来看,看看工作经验多很多年的前辈们是怎么考虑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
当然这一环节有一点是一定要注意的,要知道竞品本身存在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使用场景上的差异,不能被表象迷惑无脑抄袭,做出完全不适用于当前产品的设计方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pmsj/)善用纸笔来思考、表达与沟通使用软件做前期的设计草案探索有一个坏处,就是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到对一些当前无关紧要的细节的追求中去,如果有过视觉设计背景的话这种情况可能更多。我自己有时就会在整体布局方案都还没确定的时候先去纠结对齐、字号、多状态处理、特殊场景一类的问题,结果后来整个方案被推翻,这些细节也就失去了价值。
最近在做草案阶段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回归用纸笔思考表达,让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全局框架上,避免中途被某个细节勾走分心,纸笔想得差不多了再打开软件勾勒线框图。同时纸笔也是一个很快捷方便的前期沟通工具,有时精心画出一个线框图/视觉稿给需求方看,结果被说完全不是他想要的,造成较大的返工成本;如果前期就能通过便签、草图一类方式和需求方沟通甚至协同创作,看上去时间增多了,但长远看来却能减少更大的无意义返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