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图老师网相册
有些家长给孩子盲目止泻,却不知孩子腹泻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可通过大图老师便排出病原菌和毒素,要是吃了止泻药,不排大便会使肠道吸收毒素和病菌机会增多,严重时普通型菌痢可转变成中毒型菌痢而导致死亡。
那么,如何准确有效地治疗小儿腹泻呢?小儿腹泻多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如果腹泻不重,精神食欲好,可能属于后者,多由饮食或气候因素引起,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给予健儿消食口服液、保和丸等助消化药物即可,而且暂时不要添加不易消化的辅食。
如果症状较重,伴高热、眼窝凹陷、精神差等,应尽快就医,根据化验结果决定用药。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哪种腹泻,都应注意合理饮食,并适度补充液体,预防脱水。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衣食住行,宝宝秋冬护理全解
史上最全超实用秋冬宝宝水润秘籍
秋冬季小儿口角炎防治措施
6道食疗偏方助宝宝润肺止咳
早知道:吃药如何判断停药时间
图片来源图老师网相册
婴儿打嗝,有些父母为了缓解婴儿的打嗝症状会用手轻拍幼儿的的前胸。这一举动是很危险的,心脏病学专家表示,轻轻敲打儿童胸部会导致儿童死亡。所以,为了婴儿的安全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举动。
专家研究发现,轻击儿童胸部可引起致死性心震荡。进一步研究发现死亡病例往往没有胸壁或心脏的结构性损伤。研究人员建立了美国心震荡登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发现了124个病例。病例多数为男性,平均年龄14岁,12岁或以下的儿童占43%,18岁或以上的青少年占22%。
发生心震荡的最常见原因(62%)为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其余38%的病例发生在日常活动或健身活动中。这124个病例中,18例(14%)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生存。至于发生这种事件的机制,专家认为有可能与击打对心脏发生影响的时间有关。当击打刺激恰巧落在心搏周期的某一个敏感时段中,就可能诱发异常心律,导致心性猝死。由此看来,事件的发生率与击打的强度、速度或力量均无关。
对这种心震荡的最好处理方法是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复苏每拖延1分钟,病人的生存机会就减少7%~10%,10分钟后的复苏成功率极低。因此,医学专家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击打儿童的胸部,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儿童猝死。
育儿是非常有学问的,直接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现在很多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育儿方面的知识匮乏。英贝幼儿教育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可以帮助父母们更好的教养幼儿。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32年400万试管婴儿在争议中诞生!
为了下一代,到美国生孩子去!
红眼病对视不会传染,得病后别看电视
宝宝“秋冻”防病有技巧
专家教你如何看“指纹”辨识小儿疾病
图片来源图老师网相册
每当冬天来临,许多年轻家长便迫不及待地给宝宝添衣加被,总怕自己的掌上明珠会受寒挨冻,所以宝宝常穿得过多,盖得过厚,捂住口鼻,从而造成了宝宝缺氧而引起的窒息。
宝宝得这种疾病的原因:
一、完全是由新手爸妈的经验缺乏所引起的,他们害怕冻伤宝宝,即使家里有暖气也要把宝宝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其实他们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inger/)二、由于宝宝太小,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在过热或过冷时不能及时调整。
三、再加上宝宝还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也讲不出来,自己唯一表达的方式—就是烦躁不安、吵闹或拒奶等。
(图老师整理) 闷热综合症症状
小儿先出现过高热,体温一般在40℃以上,最高可达42℃以上,还有大汗淋漓,衣服和被子湿透,有脱水表现(小儿眼窝下陷,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干燥),很快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快慢不一)或呼吸暂时停止,口唇、指甲青紫,精神极差,哭声低弱,反应迟钝,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yinger/)婴儿闷热综合症治疗
降温退热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家长应该首先去除捂热的原因,撤离高温的环境,让孩子尽快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孩子体温很高,要迅速降温。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冰垫、温水擦浴等,不要用发汗药,以免出汗过多加重虚脱。
迅速给氧是治疗的必须手段。给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和呼吸状态。如有脑水肿出现,应该采取高压氧治疗。
液体疗法也是抢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患儿高热大汗后使水液大量丢失,会引起脱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须积极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应采用静脉补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
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对抽搐的患儿要应用抗惊厥药,如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并保证营养的供给。
应该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紧太厚,保暖过度和缺乏新鲜空气会使孩子发生捂热综合征。这种情况病死率很高,而且既使抢救存活,后遗症也很容易发生。同时也提醒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处理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32年400万试管婴儿在争议中诞生!
为了下一代,到美国生孩子去!
红眼病对视不会传染,得病后别看电视
宝宝秋冻防病有技巧
专家教你如何看指纹辨识小儿疾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