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架装有后部磨砂玻璃调焦设备的照相机,或具有景深预测装置的单镜头反光镜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对向一排成行的白杨树,从中选择一棵距离适中的作为调焦目标目标然后一边转动光圈环,一边仔细观察。这时就会发现,随着光圈的开大和缩小,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光圈放大时,景物的清晰区就缩小;光圈收小时,景物的清晰区就扩大。这个清晰范围在摄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论我们向任何物体调焦,在该物体的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区,因此景深又称为区域对光,凡是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景物,皆能结成清晰的实像,其它景物则留下一片模糊的虚影。
根据镜头成像的理论,焦点只有一个,即唯有调焦目标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在调焦目标前后会出现一个清晰区--即景深。
二、制定景深的标准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这些字眼相当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对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景深的依据。这个标准规定:
第一,物体分散圈 的直径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内。
第二,观看照片的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说明其分散圈的细度合乎标准,没有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时,在眼睛看来几乎是一个“点”,并不感到是一个斑,也就是说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说明分散圈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根据这个标准,摄影时凡是位于景深范围以内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达到要求,看起来不会有模糊的感觉。
分散圈与镜头焦距有关;各种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可以放宽一些,对短焦距镜头就严格一些。一般规定,分散圈直径都限制在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内。按照这个标准,一只250 毫米的镜头,其分散圈直径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像的清晰度是够标准的。如果镜头焦距为 500毫米, 分散圈直径则为1/2毫米,比规定的大了一倍,看起来就成为模糊的了。问题不是500毫米镜头的清晰度不够标准,而是观看照片的距离没有相应地拉开。由于焦距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所以观看照片的距离也必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即放在 500毫米处观看,则分散圈就不是一个圈而是与“点”无异,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观看照片应以焦距作为观看的距离,因此以明视距离作为标准,就只能以 250毫米镜头拍的原版照片为限。如果镜头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 分散圈直径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观看距离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径还是够标准的。
以千分之一焦距作为分散圈直径的限度,是个最低标准,不少镜头规定的清晰度标准比这要高一些,如为焦距的一千五百分之一等。因此,在计算景深时必须考虑到这个情况,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光圈、摄距与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f16的景深大于f2。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
念头焦距一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例如焦距100mm的镜头其景深效果小于焦距28mm的镜头。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除了光圈、摄距、焦距影响景深大小外,摄影者对模糊圈的要求,即可允许的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大小也密切相关。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大小,对景深大小也密切相关。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大时,如采用接触印相或小倍率放大制取照片,景深就大些;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小时,如采用高倍率放大制取照片时,景深就小些。
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可允许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一定成立。例如,镜头焦距75mm对焦在2 米处,f16的景深是1.5--3.1米,而对焦在5米处,f11的景深为3--11米。光圈小的(f16)景深是1.6米,而光圈大的(f11)的景深则是8米了,这是由于摄距不一所至。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第,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
四、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缩小景深,仅仅清晰地表现重要的物体而使其突出,让不需要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我们也可以扩大景深,使所有的被摄体在阵面上都清晰地展现,表现出它们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采用最小景深或最大景深的调节,能增强上述效果。这也是对景深的两种最主要的应用。
·获取最小景深
在一幅照片上,小景深效果能使环境虚糊、主体清楚,这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这种环境虚糊也就越强烈,主体也就更突出。摄影上又称这种小景深技术为“选择性聚焦”。景深越小,聚焦的选择性也就越强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eying/)在拍摄中,欲取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如果由于光线太亮,使用最大光圈配合相机上的最快速度,曝光仍然过度的话,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 “灰色滤镜” (参见第七章第三节);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低一些的胶卷。除了使用最大光圈外,缩短摄距和换用焦距更长的镜头也能减小景深,但要注意摄距太近会使前后景物的透视过于强烈而导致失真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sheying/)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获取最大景深
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现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欲取最大景深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如果光线太暗,当使用最小光圈时,相应的快门速度太慢,以至无法手持相机拍摄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三脚架或类似的支撑物;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更高的胶卷;对于室内的拍摄,也可增强照明。
除了缩小光圈可增大景深外,增大摄距或换用焦距更短的镜头也能增大景深。但是注意增大摄距时,成像也相应减小,换用短焦距镜头时,视角也相应扩大了。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五、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 “16、11…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如用f16拍摄, 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 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景深表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 f11,就按f8或f5.6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