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地址不用了,我住哪跟我的工作能力有什么关系?)
求学经历
研究所、大学、社团。
(学历只对找第一份工作有用,如果社团玩的很有心得也可以写上去。)
之前任职的公司
公司名称、职称。
(之前待在知名公司绝对有加分效果,职称可让人知道你之前负责什么工作,对技能有点底。)
得奖纪录
校内比赛就不要放了,起码放个全国级的。什么大胃王或选美冠军也别放了,虽然找工作就是来找饭票的没错
技能
基本上作品集丢出来就知道应征者会哪些东西了,如果你是新鲜人在第一份工作的话,前往中小企业录取率会比较高,把技能值设计成可视化信息图表会加不少分。(没办法,很多时候根本是跨部门的主管在面试新人,只好用这种方式找工作,先求有再求好。)
作品
这部份要对应你想面试的职务内容更动。面试网页设计师总不能全部都放满icon设计、找视觉设计的工作也不能都放 Wireframe 和 Flow。大约 70% 作品和该职务相关、30% 表示「这些领域你也会」,小公司需要各方面都会一点的人才,作品集这样分配会让面试官觉得找你进来可以做很多事,增加录取率。
封面封底
封面比较重要,毕竟是门面,最好让人一眼就印象深刻。封底就随便啦全白也无所谓,打个 Copyright 2014 之类就解决。
印纸本
印纸本作品集是为了纪念、带去面试时方便面试官翻阅,最多印个3本也就够了。如果有iPad或笔记本电脑甚至不用印,重要的是作品集里的内容。大约含封面封底简介压在20页以内就够了,挑精华的出来,厚厚的一本反而容易被挑毛病。
电子文件
PPT 或 PDF 都可以,我个人是用 Keynote 。无论用什么软件制作电子文件,记得要输出一份 PDF 以防面试官对你有兴趣跟你讨的时候可以快速交件。不要交一整迭的 JPG 或压缩文件。通常信箱有附件文件大小限制,事前就要先测过,不然就干脆上传到 Dropbox 或 Google Drive,把连结存好备用。
情况不同
接触大陆那边的学生才知道为什么他们习惯用一张很长的JPG当简历+作品集,对岸的竞争太激烈,HR 根本不会去下载 PDF 或点网址去看。20 页的作品集被压缩成一张图,在顺序编排上就要用点心机。
70% 重点作品 3个以内,图越大越清楚越好。20% 技能 通常在看简历时脑袋是空的,有写这部份可以提醒 HR 。5% 得奖纪录 别人没有、可是你有啊,差别就拉出来了。5% 个人资料 姓名、mail 就够了,照片可以免放,除非对自己长相很有自信。非名校出身或海归也不用放学经历了。字越少越好!除了必要的标题、副标外,多余的字会吃掉放作品的空间。那么多的简历、一张大约只有3秒钟的机会,不会有人去看字的!对你有兴趣的人才会好好浏览整张简历图、并在图上找要怎么联络你。所以作品要放最上面最容易被看到的地方、好吸引 HR 继续看下去啊!
禁忌
很不幸我有遇到应征者做出这样的作品集,先别提实力,最基本的道德这关就过不了。
拿 Dribbble 上的高手作品压上自己的水印。拿免费 UI PSD 改个字换个色就说是自己做的。作品集里各个作品程度参差不齐非常明显,就算找进来面谈一问也会漏馅,不要以为骗得了人,只会把自己名声搞臭而已。
面试篇@Akane_Lee :这篇文章我想聊聊面试人的心得。当我必须要面试新人的时候,肯定代表我在某方面会比应试者有经验。面试的过程中会以「问倒应试者」为优先考虑,只有问到应试者答不出来的问题才能知道他的实力在哪里。(希望本文不会变成搬砖砸自己脚)
作品集其实光看作品集也就知道对方技术水平到哪,八九不离十,就算是抄袭也大多知道素材出自哪几个网站,不要以为拿个什么素材改一改就可以蒙混过去。
来面试之前就会先看过作品集,觉得程度够才会找人来面谈,所以有机会获得面试通知的在技术上都不是问题,面谈想了解的是这个「人」的本身,像工作态度、临场反应、危机处理、对不对盘之类。问的问题大多出自作品集,比如动机、过程、学习到什么之类。
「你最喜欢哪个作品?」
「为什么喜欢?」
「制作过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怎么解决?」
大学毕业还是研究所毕业我问的问题会不一样,硕博士我会特别询问研究方法这块,不然研究所毕和大学毕,最大的差别在哪?不就是学会了怎么研究一件事物、了解研究方法吗?
「你的论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写论文的时候遇到最棘手的困难是什么?」
「你怎么解决?」
「对于你的论文、你最自豪的部份是什么?」
即使是非本科的硕博士我一样会问这些问题,论文内容是什么根本不重要,目的在于经过这些地狱似的磨练,应试者有什么样的体悟、对于困境的态度、思考方式、逻辑等等。
偏见偏见人人有,我也不例外。面试过一些人的感觉,我对交大的学生特有好感,对天大地大和国际求救电话号码的这两间学校学生有点怕怕。(没看过 Guideline 真的不要自称 UI/UX 设计师)
不懂不要装懂,刚毕业的新人哪来自信自己什么都会?有自信很好,拜托不要想在面试时强压过面试人员(你真的想要这份工作吗?),先撇开面试人员是不是草包这问题,态度这么差谁想录取这种人进来折磨自己啊?
问到倒为止面试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应试者的实力,实力在哪会透过不停问问题,问到答不出来为止。就和写考卷一样,这张考卷如果人人100分就没有鉴别度可言了。
我超爱问「请问你有看过 Guideline 吗?有什么心得?」这问题,因为太多人答不出来了。问完 iOS 我还可以问 Android、问 Win、问 Smart TV,就是要问到倒为止。
不是故意刁难,而是要看应试者遇到自己不懂的部份会怎么反应。不懂装懂绝对是大忌,我会觉得这家伙在工作上遇到无法处理的部份时会隐瞒起来,等到炸坑的那一天大家才会知道状况不妙还得帮着补洞。这种队友根本是敌方派来卧底的吧 = =#
被问倒了千万不要随便找话搪塞过去。「XXXX 我不熟但听说过,应该很简单。」这话出口几乎就是慢走不送。把 XXXX 代入成 User Experience、GUI、Javascript等等,然后就会对这种回答翻白眼了。改成「XXXX 我不熟但听说过,这部份有兴趣,只是之前没机会接触。」这种说法会好听得多,至少不会印象分数大打折。
期待面试人员的表现对刚毕业的新鲜人来说,本来就不会对能力太过期待,学校教的基本和业界脱节,进了公司还是要从头学起。比起能力、我更看重态度。不懂可以慢慢学、态度太差连教都不想教。
如果你能对自己的作品侃侃而谈,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临场反应佳,知道自己的程度和实力水平以及未来目标。对面试印象而言绝对大加分。只是这样的人真的很少
被问倒绝对不是你没希望了把它当成是一种压力测试吧。从面试人员问的问题中你也可以反推出自己未来主管或上级的实力,甚至可以反问对方的想法来推断要不要在这里工作。别把面试当成是考试,用轻松闲聊的态度去沟通更容易获得好印象(轻松可、轻浮是大忌)。就算这个职务不适合你、也交到一位朋友拓展人脉。当年我虽然没有获得那份工作,却就因此认识一位很厉害的设计师呢。
另一种想法通常能位居上位的人不太会是草包,就算是你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手就别光只是让他发问吧,这可是极难得的一对一闲聊机会呢!趁机讨教、就算没录取也多了一次宝贵的经验。给面试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就算这职务不适合你、也有可能他会帮忙介绍去其他公司。(我有这样的经验。)
找工作篇@大宝–dabao ( 腾讯 高级视觉设计师 ):如果大学学的就是设计专业的话,大部分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同感,入学的时候班级里女生居多,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从事着和设计不相关的行业,能够坚持做设计专业的同学里女孩子却少之又少,在学校里树立了几年的职业理想可能在一毕业就被现实给打败了。
做设计这行不可能都有名校背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毕业前进入名企实习毕业后顺利转正,大部分有幸实习的同学也应该知道,能最后转正几乎微乎其微,尤其在外企。
国内普通高校上千所,开设各类设计方向的大学也有百余所,抛去几大美院,再抛去一些名校里开设的设计专业,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享受到学校给自己带来的光环,有人说,在刚毕业的时候看到大部分的名企在用人要求那里都会写例如3到5年工作经验,英文流利,本科以上学历,名校背景优先等等的要求,任何一条都和自己目前的状况有很大的距离,其实我想说,撬开这些大企业的门并非是这些硬性的要求,一些基础准备做足了,机会自然就来了。
一、熟悉你要入的行业当你进入设计这个圈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非科班出身,有的是学画出身,有的是摄影类出身,还有一些呢,可能是新闻媒体类或是跟设计真是毫无关系的专业,他们也许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在求职之初起码关注这个行业多过一些所谓学设计的科班学生。
熟悉这个行业,起码要知道你要选择的行业里的一些大牛公司,如果是单纯的设计公司,起码要随口说出几个国内一线的公司名字吧,这个行业的几个大师级的人还有就是哪几个赛事是这个行业比较认可的。
二、有几幅学生时代的代表作如果你是科班出身还认定了要做一线公司的设计师,起码要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开始准备代表作了,这个代表作可以是你即将创作的毕业作品,也可是在校期间参加的全国或是华人学院级的比赛作品,获奖最好,没获奖也无妨,能花钱参加比赛的作品起码好过平时的作业作品。如果是非科班出身学美术相关专业的同学可能没有那么多作品,那么最基础的是要学会要用到的相关软件,没有相对应的作品也没关系,把手绘的功力展现出来,做一些原型创作或是在简历上展现出起码多过设计师几倍的手绘功力,也许会在大佬或是HR浏览简历的时候让他们眼前一亮。
三、找到自己的职业偶像,社交媒体中尽可能多的关注他们让自己的职业偶像来影响自己想必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多的关注他们,他们的个人或公司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是官网等等,在这里了解他们的动态,他们的喜好和推荐的书目或是文章,做到知己知彼,没有人会对自己的粉丝做过多的防备。尽可能多的与他们互动,虽然他们是你眼中的偶像,但是不会像娱乐圈中的明星那样有百万千万级的粉丝,更多时候,他们的身份是行业里的专家,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互动,自己完全可以参与进去,或是常常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要是一问一答多了,没准儿就成为了朋友,和别人海投简历比,你不知多了多少倍的优势。
想当年自己也是摸清楚了广州广告圈一线公司和大佬,真的有一天我曾经视为偶像的大佬面试了自己,也许是自己够诚恳,在面试后就得到了他给与的机会。
四、创作自己的简历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设计师,他的工作都离不开创作,在开始创作之路之前,简历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如果你是资深级的设计师,可以用作品来说话,但是作为初级设计师,认真创作好这幅作品比什么都重要,简历细节的考究,文字的拿捏和一些必要信息的可视性都是你潜在面试官最关注的地方,我曾经和自己带过的实习生说过,简历的内容要一句句改,改到每一个标点都能说清楚存在的意义,甚至发邮件也不能群发,一定要一个个发,想象下收到简历的面试官看到了他是再你群发的几十个人里的其中之一,简历内容还写着对您的职位感兴趣,十分希望的得到您的回复之类的话题心情能好么。如果恰巧你还是做用户体验设计的话.那可能第一轮就会被PASS掉了。不管你信不信,我就是这么关注求职者的这些细节。
五、在活跃度高的专业网站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观点在毕业前或是刚出道,找到这个领域里活跃度高的网站,创作一些作品,一是可以作为自己作品的积累,也可以作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像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如果你的作品够出众,导师也会成为你的粉丝,机会就是这样自己挣过来的。
如国内的优设、站酷、ui中国,国外的dribbble、behance等等。利用好的话甚至豆瓣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六、和猎头打交道相比前几个主动的方法,这一条相对被动一些,因为初入职场很少会接触到猎头,甚至有一些人和我刚入职场一样,不知道猎头究竟是做什么的,想要和猎头打上交道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认识一些资深人士,这些人不一定是在特别牛逼的一线公司,但是最好是在你即将工作的这个领域里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在设计这个圈子混迹几年后手上多少都有一些猎头的资源,虽然作为新人的你没有那么值钱,但是他们也不排斥在给大公司推荐人才时把你附送过去做一个顺水人情。尽可能多的在网上,自己学校里的学长,甚至一些设计QQ群上结交一些资深人士(包括我哈)。他们可能和你素不相识,当身边有猎头希望推荐人的时候,想到的可能就是你。
一个人可以真的做到热爱这个行业,那方法真么不是那么重要,自己总会有办法,这个互联网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的传播平台,如何做好自己的展示,如何在这个圈子里挖掘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现在变的越来越容易。
回到初衷,关键还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浮躁不能抵御懒惰、贪婪和诱惑。重复前几篇我一直重复的内容,大家抛开浮躁,大可沉下心来想想自己最缺少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去补充就好了。也可以抛开话题,我们一起聊聊。
初级设计师自学篇@周陟 (@UCDChina 深圳负责人、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IxDC)部长) :我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刚入行或者经验不多的设计师在碰到问题的时候都喜欢索取,最好有个现成的东西放那儿给他供着。这暴露了我们设计师群体一个严重的现状自学能力的欠缺。
我上次提到设计师的三大素质(我自己觉得是这样,也是招人的时候重点考察的),这次就专门聊聊自学能力的问题,与各位打拼靠自己的朋友共勉。
什么是设计师的自学能力?
我们对自学能力的理解是从上学的时候建立的,但那个时候的自学能力相对单纯,无非也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看书、做题,复习到达熟练记忆,以便应付各种苛捐杂税式的考试。
但进入设计行业后,这个自学能力不仅仅限制在了解知识、复述知识的范围,设计师要学习各种软件,学习如何寻找灵感,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学习怎样规划自己的行业前景这种交叉性的自学要求会成为很多人的屏障。并且,很难定义一个所谓的自学能力的量化目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pmsj/)就我个人理解,设计师的自学能力是使用合适的时间、方法、资源达到独立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有效的自学?你细心的话,应该注意到上面我的用词,这些关键点就是有效自学的途径。在设计这个行当,光努力是不够的,我们不只是要强调效率,也要强调效能。回过来看,你们学校历史中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无论如何努力都始终分数不高的货色?
首先是合适的时间;
如果一件需要花时间的学习任务超出了你的时间成本,你就不应该去碰它,或者换一个更好的方式,比如:你现在是一个从事了8年平面设计的设计师,你觉得目前做动画的收入高,你希望通过自学动画,然后跨行到这个领域,那么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首先你的8年的平面经验几乎没有再升值的空间,其次作为一个新人,也许你还要3年的等待,好死不死,你的脑子不错,等到你学有所成,动画行业又是另一个新的天地了。
正确的方法是重要的;
方法不仅是你练习的方式,还有思考问题的方式,这里强调的是设计师快速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的了解需要自学的领域的难度、行业标准、设计思路、应用形态,你才知道从何入手;
比如:你想自学网页设计,并把网页视觉设计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你就应该首先了解,一个网站的基本结构,每个结构需要哪些工作岗位,他们的职责有何不同,一个网站视觉设计师应该干什么,抓住重点(而不要一开始去学什么HTML代码,那不是你最该关心的,我这话是说给某个朋友听的)。
资源指的是任何能够让你了解到所需知识的平台;
基础的东西先看维基和google,然后去书店翻一翻行业著作,然后下载一些软件的学习版知道你要使哪些工具,这些都是你的资源,如果凑巧你还能找到一些资深的从业人士咨询就更好了,但是要提醒的是,别人没有义务回答你,所以你先要准备好自己的问题。
独立性决定了你在自学途径中对自己的要求;你善于坚持的品质是你能够成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的前提条件,在你周围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的时候,你只能靠自己不断的练习,思考。我发现要求很多设计师练习没有问题,要求他们思考却很难,自学的过程中,想永远是最关键的。
自学不是万能灵丹你的性格不适合自学。这是正常的,有部分朋友他们的性格天生就是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那么这样的性格想完全通过自学来达到一个好高骛远的目标是不太可能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付费的培训机构或者老师,通过一些外部的压力,让你有所提高。
除了自学还应该参与交流。交流当然是重要的,通过交流可以达到解惑的效果,有个前提需要注意,你要和别人交流,别人也需要知道值得和你交流,因此你要有所储备,交流既然是平等的也就需要基础,别以菜鸟之心度老鸟之腹,既冷了场又露了怯。
自学的技术必须转化为实际项目。你的自学有可能是为了自我提升,自我积累设计经验,但如果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自学的成绩就必须经过实际项目的检验,比如:你学习了一些新的交互设计的工作技巧,那么在你自己从事项目的时候你就应该争取机会导入进去,否则到头来,你也只是做了一嘴的好交互。
人一定要靠自己,说的不是抛弃阶级感情和团队协作,而是面对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往往只有你自己才是靠得住的。缺乏自学能力的设计师,从性格与技能上都会落于下风,因此请不要让自己被飞的日子来得太早。
设计师进阶篇
@iYoko0509 (爱奇艺无线UED资深视觉设计师):《视觉设计师进阶所需的17条思考维度》适合初入行到进阶中的视觉设计师。
1、积极心态Robin(李彦宏)说得好人要做喜欢且擅长的事,首先,你要足够确定你真的喜欢设计,
热衷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终能解释美。
积极的行动和思考是进步的源动力。
据我所知,业内优秀的视觉设计师都会用业余时间来做很多和视觉设计相关的事,摄影、涂鸦、手工创作、制作影片兴趣和工作是可以结合的。
2、明确目标视觉设计师的任务是什么?
1.有效传达信息2.简洁而优雅的传达3.通过视觉设计,制造愉悦的用户体验你每做一个设计,都拿以上3点衡量一下,会清晰许多。
3、消极心态曾不止一次听到抱怨公司限制太多了,有什么可设计的?没发挥空间你花这么多心思做是没用的,老板不要这个
初期设计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他认为好的设计就是把图标画的特逼真,质感多丰富。什么描边发光投影功能都必须得用一遍,恨不得界面上每一个按钮都能飞出一朵花来。如不让他造成这样,他会特失望。当设计一次次被否后,思考和主动性丧失,不再愿意创造突破,懒的思考,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口上不说心里不服,然后开始学会托活,1天的事非得磨3天。他设计最终的目标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老板说OK就OK,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真正的美工。
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的。老板的眼光和关注度总会比普通员工更准确。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进步,首先需要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不想有过多教育的口吻,可这是事实。需要把老板为什么不要这个?和老板要什么?这2个问题想清楚。设计师需要足够客观的心态面对所有人对设计的评价,你不懂设计,我是专业的这样的话其实毫无逻辑。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大众平民的,所有人都有资格评价。谁都有权审美。任何设计也都有据可循。任何优秀设计师都不是只做一稿就缔造辉煌的,经得起所有人推敲,才是正宗好设计。何来白做了这一说?
4、独立意识当被老板或总监蹂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师, 他变的对自己设计把握力不自信起来 ,可爱的是:总监,你看这个质感行不行;我做了3个效果,1个是纯黑色的,1个是稍微浅点儿的,还有个带纹理的。你说用哪个?
此时总监要么笑,要么烦。拜托思考一下,3个颜色差异甚小的细节,会对实际体验造成多大区别还需要开研讨会来确定?你是设计师,你以你的专业眼光和分析下,迅速决策下不就O了。
先对他的工作勤奋谨慎态度表示敬意,但关键是,领导的工作是为了解决更难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为你解答太多小疑惑。
跟领导沟通,永远要带着解决方案,说出你所推荐的方案和其他可能性方案,以及理论依据。然后征求评价。敢于独立思考和决策很重要,即使决策错了,印象也更加深刻。
5、革命意识有句职场名言你如想要优秀,每天需要抽一些时间,专门去尝试领导已经say no的方案。是的,设计是感性的,用户也是感性的。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效果截然不同,每一种方案都有他的理由,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也许领导总要顾全大局而保守,他只是担心有限的时间内你能否把控并拿出足够张力的方案而保持稳妥处理。更新更酷的idea很容易想到,关键是idea在转化为实际效果的细节过程中,很考验设计师的把握力。而把握力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数量去磨练。在这事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分得清哪些是感性化因素,哪些是基本原则,如果盲目挑战基本原则,那可要掂量清楚了。革命的法宝是循序渐进。
6、审美洁癖有些视觉设计师,由于性格原因会有强烈的个人口味倾向,首先他有很自我固定的审美口味,钟爱某类设计风格,但过于偏激导致与他的审美相悖的风格心里不能接受。这如同小孩挑食一样,特喜欢吃的就吃不够,不喜欢的就压根不碰。在他做设计的时候,总会主观地把自己个人的口味带入到公司产品设计当中,面对颜色、质感,如果公司文化要求和他的审美观不符时,就会特痛苦,在细节设计中总是情不自禁、一遍一遍地想加入个人爱好。然后又被总监或老板一遍又一遍的拍,最后不断纠结,在一些细微的效果上不能确定,翻来覆去调来调去,导致时间浪费,急躁上火,甚至自我怀疑能力而沮丧。
不是反对设计师有个性,但做为一个设计师,分清品牌需要和个人胃口是最基本的能力和要求,最关键的技巧是要有意识的去品位不同的美,浓郁的、华丽的、清新的、素雅的理性的观察他们的区别并能够通过提炼其特征来完成设计,这也是设计师进阶所具备的心法。
设计师总是敏感而感性的,也许今天的任务很适合胃口,一天做下来很开心,明天的任务又特枯燥无趣,边打哈欠边工作,当被这些矛盾纠结上火而头脑发昏时,不防先抽身出来,深吸一口气出去走走放空一下,我的经验是行走过程会比坐在电脑前思路更通畅。思索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纠结是否与目标有关联或冲突。视觉效果的O不OK,其实就是第一感觉,有时候看久了反而会迷失,所以尽量用第一感觉去观察,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再不行就找同事去看。切忌不可一个人闷头苦磨。
7、团队资源设计师大多都会有一个毛病,做设计的时候特不愿意有人站在身后看。那样总觉得没安全感。我有时会有这种感觉。但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这种心理一般只会在设计师面对当前工作自己都没有信心时。在此时很容易进入一个思维惯性的误区,那就是堕入到闷头苦磨的旋涡中。根源也许是性格深处的缺陷不愿意暴露的缺点,不愿被人say no。
举个例子:小刘接到做广告图的需求,需求方给了基本文案和内容元素,小刘开始设计,1小时里,他在画面上摆来调去,要么觉得东西放什么位置都不合适,颜色、效果怎么加都觉得不对劲几小时又过去了,他闷闷不乐地拿着不自信的图给总监看,总监告诉他:思路不对为什么在最初期方向把握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找他沟通呢,或者可以思考下有几种设计方向,迅速画出手绘草图,和关键人或团队其他设计师沟通下想法,确定思路是否合理,再上机做设计。这样磨了一上午,纠结了自己,浪费了时间。
其实我的经验是,设计师更是需要在高度沟通和活跃氛围的环境下,成长才能更迅速。因为优秀创意很少是一个人闷着头就容易想出来的,更多时候,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渗透下想法,感觉马上就来了。比自己一人闷在那里想要快的多。首先自己愿意迈出第一步,创造活跃的沟通气氛,敢于接受意见,并能够按照他人的逻辑去思考。设计师是树苗,团队是沃土,养分的全面和互换,这一点至关重要。
8、综合能力熟悉交互设计、积累产品经验、理解用户研究、掌握动画设计,这是所有公司对高级设计师的硬性指标。高级的意义就在于更广泛的知识和更高的眼界,只有这样,你的设计方案才更具权威性。
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当今社会没有特纯粹的职业。
9、业余时间还经常听到一种抱怨产品有限制,我所擅长发挥不出来,这样无疑是把自己的设计专业成长寄托在产品上。认为产品不成功自己的设计就不能成长。这其实是个借口。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设计分2条线:
1.项目线 :公司的实际产品项目,理解并按照实际情况,满足产品设计需求并达到公司要求完成。2.专业线:这件事的意义是有意识的发现和总结当前设计能力哪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课题,安排业余时间来提高。比如图形体系化绘制练习、动画技法掌握、交互设计接私活更是一举多得的优秀课题。你能成长多快,取决你的业余时间在做什么,这句话很无奈。在公司的8小时工作内容,已经被公司用给你的薪水买断了,如果你要有额外的提高,思考下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吧。
10、系统思考通篇看似最水的内容,但其实是正宗干货。这是所有设计师要往高阶发展面临的一个思考,也是一个更专业的问题。突破了,就得道。过不去,就是个坎。
初谈系统思考,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怕说的不够好,但也斗胆说一说。篇幅原因只做概括,设计层面的细节知识可另起一篇文章。
产品设计体系下,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的,但又相互循环作用,最终决定产品展现形态。
下图是我所理解的产品视觉设计系统,不合理之处还望指出:
品牌视觉:公司和产品灵魂,它是用户对产品的直接印象,比如大家说到小刘时,脑中总会浮现他的长相特征、行为或语言特征等等,这是很直接的,不需要太多的思索。所以品牌建立对视觉设计的要求就是建立特征、保持特征、推广特征,美化特征。而针对品牌的这些要求,需要提供完整且匹配的视觉设计解决方案。
运营设计:运营设计的目的是让用户尽情感知到产品的好;把产品的特点通过设计包装最大化并push给用户。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思考是是:广告创意够不够吸引用户?画面是否足够视觉冲击?文案够不够诱人?是否清晰易懂?运营角度是否匹配品牌定位?
普通设计师做运营图的标准是:把图做好看
高级设计师的标准:用户看到图后有没有产生足够兴趣和好感,并乐意去点击和体验产品。
用户界面:用户与产品接触过程中、接触频率最高、最直观的部分,他的任务是让用户认识产品的相貌和气质。品牌定位决定了界面的展现气质和体验,界面设计需要注意视觉层次的强弱、信息划分架构、用户浏览轨迹、色彩、质感使用的和理性和舒适度、以及视觉耐久度。最终设计目标哇,这界面看着真爽,没事就想多看看。
用户引导:为了能让用户更快学会产品的一些功能操作,比如一些较高级或隐藏的操作,通常会用引导图、产品介绍、提醒tips等方式来告知用户。它的设计原则首先是要简练、直观、易懂,其次是要符合用户操作的流程顺序,把引导安排在适当的时机,然后,设计要足够友好化,趣味化,这样才能让用户有足够兴趣去关注引导,并不会因为中断了他的操作任务而反感。用户引导设计也是界面设计的一部分,它的视觉感受有时候需要和内敛的界面质感区分开,通过视觉反差才能达到注意。用户引导其实很像给用户讲故事,那么设计也要足够轻量化。
说白了,系统思考这件事是要给设计师脑海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设计系统,你的每个决策如果能套用这个系统来衡量,设计方案考虑会更全面。
它的作用是帮助设计师把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逻辑化、模式化。从混沌中走出来,理性地设计。
还记得我在百度离职前,总监对我的嘱咐你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系统级的思考,这也是你现在欠缺的能力。这件事的理解程度,决定你的成绩。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有种心弦共鸣的激悦感。其实他不知道,在那之前几个月,我就已经偷偷的利用业余时间思考和梳理这个问题了。直到现在,系统化设计思维的旁支脉络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由衷的感谢他2年来的指导,受益终生。
11、设计传达、工作沟通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沟通意识和意愿,这是你工作效率,不返工的直接凭证。
其次是跟任何人讲你的设计,也要能简明扼要的说清楚,你如何思考,如何开始设计,通过设计解决了哪些问题?如何验证设计?流程和方式有很多种。
当你跟团队讲设计方案之前。你就要思索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意见和异议。并提前准备好解答方式。
保证会前提前沟通准备,会上高效沟通,只做核心讨论,并及时纪要。要知道,你讲方案,这件事本身就是在做设计。
12、面对设计修改意见当你听到以下对设计的评价和建议,你一定需要分清楚它们的性质,人对相同事物的视觉感受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差异性。但好的设计绝对是大多数人一眼就认同的。
1.感觉有点怪:引导他说出哪里怪?是颜色怪?还是图形怪?还是排版不舒服?如果他说不出是哪里怪,那就告诉他,找出理由后再做定夺。2.你能不能换个颜色?我不喜欢这个颜色诸如此类个人口味层面的要求,你要通过设计知识解释你的思路,引导他认识到这个建议和设计体验并无冲突。完全可以不做修改。3.如果产品对视觉排版、信息展现有疑议。要按照他的思路来走一遍,看看是否真的有优化空间。这块的意见至关重要,因为设计师往往缺乏从产品角度衡量设计,悉心听取意见是重要的。4.面对老板的修改意见,委婉而清晰地传达你的思考角度,如果他还坚持让你修改,那就,改!有时候,试错是唯一的办法。事后验证设计成果的意识非常重要。5.针对小细节的争论应该避免,不影响体验的小改动,尽量接受。毕竟大家工作也是要讲感情的,你额外为别人小满足下个人口味,也更赢得他人的赞同。13、Deadline观念画两笔,看一眼微博,再画两笔,聊2下QQ一天下来,任务思路一直在不停中断、重启。其中浪费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任务给3天完成,就闲散的完成,忽然说要提前完成,就X花一紧,然后拼命赶活儿。手忙脚乱的狼狈
接到需求时,先解读,沟通确认无误后,问自己需要多少时间?是否有并行事件,如果你精确到画一个icon之前就给自己限定时间,那是最好的。这个思维模式绝对会是进阶法宝。
任何事总是比预期的要费更多时间,时刻留有余地。前紧后松,永远是做事情的最佳法则。永远在deadline前留有缓冲。
拖延者患者表示无可奈何,编辑推荐你去看看《拖延心理学》 :)
14、工作管理这是每个职业都需要具备的意识,怎样梳理杂乱和并行的工作list,怎样做优先级和时间排序,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到什么程度设计也一样,毕竟时间决定一切。
15、设计赏评做这件事的目的,1、是为了在脑海中建立更丰富的资源库,2、是过程中你会更迅速的观察并解析设计案例的优秀之所在,颜色特舒服?构图特醒目?创意给的妙?文案写的巧?亦或是其他的妙处。日积月累下来,你会越来越快地得到idea
16、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好像和设计无关,但这是我之前在百度最大的收获
第一,保证你脑中的灵光不会被忘掉;第二,先画草图,再上机器。
这绝对最效率,也最容易理清逻辑。不信你就试试,观察下不画草图直接上机,你会浪费多少时间。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写出来了,思路更清晰。
有人说我没有做视觉的天赋
这又是一个弱暴了的谬论,科学表明,只要你不是色弱色盲,智商正常。那么你和其他优秀设计师没什么不同。
还是那句话,设计不是创作艺术,而是解决问题。这两者也不矛盾。
职场篇:如何说服设计师,去修改某个他自己认为很满意的设计?
@马力 在创新工场,某次和开复聚餐时,大家聊到设计师通常面临的挑战,开复说:最大的问题是用户体验是一个人人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和做好的工作,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对于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
在这里我想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举四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分别发生在 IBM、创新工场和我现在的公司,分别是设计师 VS 工程师 / 老板、设计师同行、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以及作为管理者和团队中的设计师协作。
故事一:设计师 VS 工程师 / 老板某次大老板(美国人,睿智的工程师,现在已经是 VP,高出我们几层级别)和我们开会,本来只是大概说一下我们新产品的设计,但是老板突然看到一个很细节的设计,只是几个图标在界面上的位置问题,一下子很感兴趣,非常非常执着的坚持要我们按照他的想法做。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做,会大大增加用户操作时犯错误的可能,于是我们拒绝了。
从那天开始,每次我们一开会老板都要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我理解这是他作为工程师的个人爱好,他本人作为老板是非常开明的),每次我们都拒绝,如此往复。在 IBM 其实大家平时和他这个级别的老板交流的机会很有限,但是他那时看见我们就找过来. 我们就想跑掉。有次老板开玩笑说:你们至少要让你们的老板感到高兴吧
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他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老板的具体指示仅仅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可能性,回到根本的目标,更好的解决问题,这会让大家的立场重新统一起来,而不是单纯的遵从或者反对。最终我明确了他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提出了一个同样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案,和之前的设计不同,但是又避免了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顺便和老板探讨了一下我们的设计哲学,和平解决了本次争端。
通过这次事件,我的想法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个本领域的专业人员,你的老板雇佣你不是为了在他没精力做设计时帮他分担工作,而是真正的发挥你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要想找一个听话的员工很容易,而你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你的专业,体现在你能帮他 / 团队完成目标上,而不是应声办事。
首先要确保自己的专业素养,确定自己在设计中有充分的思考,并且完全理解反对者的立场,明确总体的目标。然后如果确信这个设计还是正确的,就坚持吧!
无论在讨论中是什么样的观点,我们的价值立场始终应该是相同的,大家都想做正确的事情,而我们的努力,就是以自己的专业素养确保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表现的听话。
故事二:设计师 VS 同行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设计,会影响到产品线其他产品的交互设计,但是我们整个产品集团的美国设计总监看后有不同的意见,他倾向于另外一种交互设计的思路。实际上同样作为设计师,我也很理解他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方面当时我以最快的速度做了可用性测试,做了两个对照的原型广泛的收集意见,然后我得到的信息是用户还是会相对比较接受我原来的方案;另一方面如果此时改变设计会导致我们中国这边的工作延误很多。于是我坚持了.
开始的那段时间就像一场战争一样,一封邮件长过一封,和这个产品有关系的级别高一点的同事都在看着两边对垒,互不相让。然后我们的设计总监指派产品线的首席设计师一位有二、三十年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和另一个高级设计师,作为他的代表,而我和我们中国这边的开发经理(感谢她是支持我的)作为另一方,在一周的时间内,我们每天开一两个小时电话会议,互相表明立场,澄清分歧,散会后赶快做方案,做调查,每天都在讨价还价,既争锋相对,又互相开玩笑。每天老外同事先学一句中文给我们听(她女儿在学校里学了中文,回到家就教她),然后我们再开始战斗 ^_^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很满意,因为我们彼此都非常充分的理解了对方,并且我们共同合作,将最早的设计方案里一些问题剔除出去,又将新的好的想法加入进来。即使我自己有的观点被否定,但看到大家一起得出一个更精彩的想法,那种兴奋难以名状。一直到现在,我和这些设计师的私人关系都很好,设计的分歧让我们彼此更亲近而不是疏远。
建立在专业立场上的讨论 / 争论往往更容易得到最终皆大欢喜的结果,职位和资历都是浮云。
对于设计师来说,职位和资历并不意味着正确的设计。你可以是总监,可以有几十年经验,但是另一个设计师天天对着这个系统,不断考虑这一方面的问题,掌握的信息量也许比你多很多,而你可能仅仅只是看到了一个点,而非整体系统。身处一线往往更了解问题,当然有时也会当局者迷。最终积极的、双向的沟通会让大家都受益。
故事三:设计师 VS 团队里的其他成员2010 年初,刚刚确定要去创新工场,还没正式入职时,跑到办公室,大家恰巧在讨论某个比较重要的设计。说实话由于没有参加之前的讨论,我们对设计的背景了解还不全面,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当前这个设计可能会有问题,于是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个设计的讨论时间已经比较长了,再有新的观点掺合进来,大家会有一些不耐烦。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开复立刻说:看,他们有不同意见,我们应该给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说出你们的理由,当然因为决策的时间很紧,如果你们不能说服大家,我们就必须现在做出决定. ,然后我们就参与到这个设计的讨论中。最后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非常认同开复做事的风格和对团队的态度。
任何设计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讨论和表达的过程却可以让所有人满意。
我们最终必须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内做出决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思路一定是 100%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给每个人机会来表达观点,互相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团队的价值,很多时候可能不亚于这个决策本身带来的价值。
对于创业团队,往往有巨大的时间压力,这样讨论的过程也很有益,因为团队成员的参与感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充分讨论,但是要有截止的时间点,之后必须做出决策。至于如何决策,每个团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共同商量出一个方案,或者在大家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信赖一个有经验的人,或者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来快速做出决策。
现在我需要带领一个由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团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参与感的重要性。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知识背景,大家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在不同角度上的。尊重每一个人,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信赖每个人的专业能力,聚焦在问题本身,是我在这方面最深的体会。
故事四:作为管理者和团队中的设计师协作在我们的公司(一个设计+技术团队),一位界面视觉设计师伙伴花费很大精力做出一个设计,经过几轮修改,大家觉得还可以,客户方面也觉得满意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所欠缺,缺少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和伙伴们有句玩笑话:要么眼前一亮,要么眼前一黑。
我会对伙伴说:我的职责是帮忙从旁观者的角度、模拟用户的视角找出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真让我去做你的工作,我画出来的图标可能要比你差很多。即使客户满意了也没有用,我们要满足的是最终的用户,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讨客户一时的欢心。
这个先前大家基本满意的设计,在被我挑出各种看起来明确的问题后,大家又坐到一起反复修改和讨论,各种试错,螺旋式的上升,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坏坏的说:把以前那版设计和新的设计放到一起展示,留作纪念吧,我们的设计师开玩笑:绝对不给你们看以前的,看不下去,我都删掉了。
我提意见的方式就是尽可能说出具体一些的点,例如这个界面主次不够突出,重点元素没有强调出来、没有引导用户的视线、光影的效果有问题,当然,对初级设计师经常会说这两个控件没对齐,扣 3 分 ^_^ 同时,我也会不断的问 你觉得呢? 我会非常小心不让自己细节的建议直接去指导设计师设计,限制他们解决问题的回旋余地,仅仅是一起明确问题,再由设计师来解决问题,而我要做的最多不过是协助提供一些可能性。要是一丝不苟的听我的,你就错了
类似我喜欢如何如何、我说不出道理,但就是感觉如何如何之类的意见,往往缺乏建设性,几乎必然会导致分歧。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都不相同,你不喜欢的,不代表设计师不喜欢,更不代表最终用户不喜欢。实际上视觉设计也可以被理性的分析,颜色的对比、信息优先级和视觉优先级的对应、用户的操作流程和视觉轨迹引导等等,这些都有很多规律可寻。如果你是对整个产品负责的产品经理或管理人员,需要对这方面有更专业的了解,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直觉。特别要强调的是,这并不需要你有美术的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只要有心去学和去总结,很简单的。
积累自己对视觉设计更理性和专业的理解,对设计师提出更具体明确的问题和意见,并且给设计师留出足够的空间,往往会得出更好的设计。这同样适用于和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人品(信誉)也很重要。如果你每次的问题都没挑准,每次都出馊主意,最终得不出好的设计,如此反复几次,以后大家都会觉得你不靠谱,合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你有多次成功案例,或者有乔布斯式的光环,当大家无法做出一致的判断时,设计师就会信赖你的判断。
励志故事篇:@十萬個為什麽 :由于电子专业出身,经常会被问到为何以及如何成为了设计师。面试时被问到,总有千万种合理答案,因为他们问的是why。被朋友问到时,却瞬间词穷,因为他们想知道的是how。近日优设图老师小编也问了我这个问题,一时间答不上来,于是有了这半正式的约稿,至少能给自己一个交代
不过我要先提示一下,本文不是教程,没法教你如何成为设计师,它仅仅代表我的个人经历与感受
歪打正着相信大多数同龄人和我一样,自己的人生到了大学才真正开启。小时候被问及长大想做什么,十多年后才有时间来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然而理想是一回事,上大学却是另一回事。选择电子专业的理由颇有戏剧性,因为我不爱自己生活的城市。逃离它有个最直接的途径外地二流大学的三流专业。于是,填志愿问题变成选择定居城市,顿时好选多了
电子专业比我想像中枯燥,至少第一年我有过认真学习的念头。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成天与电容电阻电路板打交道的专业,不适合我这种右半脑生物。在转英语专业失败后,我决定无论如何要做点什么
图书馆里什么书都有,在看完几本小说后,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来了我拿起了一本广告学杂志。现在回想起来,广告营销绝对是相当一部分懵懂青年的救命稻草,因为它听起来够励志、够鸡血、够个人英雄主义。可是我却走偏了,渐渐对那些巧妙的营销策划产生反感,注意力都集中在漂亮的广告图片上,这或许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设计一词的存在
所以photoshop成了必经之路,好在我以前自学过,上手容易些。可是我还是掉坑里了,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看视频、找教程、学各种photoshop特效,却连个书籍封面都设计不好
上道了大二开始找了家平面设计公司学习,就是在这里,我才真正上道儿了。简单学了几种软件之后,我被要求设计一张名片。结果可想而知,但部分细节得到了认可,那些无关ps特效,而是来自对优秀设计案例的模仿。设计的入门阶段,模仿至关重要,老板后来的指导也印证了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翻阅和模仿各种传单、画册、楼书,这也直接导致配色与构图成为我的强项。毕业那年,老板说我已经有平面专业大四的水平了,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没有夸大
所以我勉强算是平面出身了,而且和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拉平了起跑线。但这些转眼就都成为浮云,第一份正式工作让我意识到,一般的科班毕业生水平,根本无法胜任大部分设计岗位。一本8页的企业宣传册,我来回折腾了一个月,最终还是靠有经验的设计师同事帮忙搞定的。同时,企业网站的开发工作量很大,于是我被派去给公司的前端打下手,前端技术的入门也由此开始
在工作中学东西是非常高效的,边做边学,两个月时间熟悉了html和css,能做出不带动画效果的页面。之后的经历证明,前端技术相当实用,建议设计师同行们偷偷学起来,至少了解其原理。为什么是偷偷,我们稍候再讲。自此,公司终于找到了留下我的用处,我开始负责日常新闻专题页面的制作,起初是设计师前辈设计,我来制作。渐渐自己也能做出合格的专题页了,工作终于趋于稳定
有段时间比较闲,被派去广告部做宣传册,第一回给客户做设计,而且是政府部门,你懂的。我无法直接与需求方沟通,加班、改稿数不胜数。接口人是个说话非常难听的急性子,不巧的是他竟然以前还学过设计,所以我整整被指手画脚冷嘲热讽了两个月,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虽然最终注定不会和这家伙成为朋友,不过还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设计技巧。还有一点:别发没必要的火
辗转换过多份工作,却一直没离开过互联网,中间还穿插着好几次个人网站的建设与改版,能够额外提升设计与前端开发水平,也有机会从更高角度来看待产品。到目前为止,工作都以网页设计为主,有时还兼任前端。然而身兼两职并非什么光荣的事情,反而是恶性循环的开始,这点我很久以后才明白,想要扭转已经阻力重重了
重新思考设计术业有专攻,设计与开发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频繁在两种模式间切换,会影响工作效率。而有限的时间精力分散到这两部分中,产出也相应减少了,每次换工作看着干瘪的作品集就能体会到。所以前端技术要学,但千万要偷偷地学,不要在工作中展露出来,除非你在自己创业初期。这话肯定有人不爱听,但是设计师朋友们,作为技术型工种,个人的成长绝对比公司业务更重要
有这些就是优秀的设计师了吗?在进入一家pc软件公司前我都不曾怀疑过。第一次接触软件产品,其功能逻辑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网站可比,功能性的东西远远多过于内容展示,4个界面竟然衍生出了几十个PSD文件。幸运的是我从头到尾主导了整个产品的设计,不幸的是它最终由于公司大裁员,无力开发上线了
这段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设计师的定义,或者说分类。按我的理解,设计也能分化出两种思维方式:内容思维与产品思维。笼统的说,印刷品、banner、活动专题页和一部分企业网站属于前者,社交产品、电商平台、管理系统、大部分APP等属于后者。两者有重叠,但前者偏重视觉效果,后者偏重易用性。优秀的设计师当然应该两者兼备,但对于我这个已经被前端技术扭曲的人来说,后者无非是比较好的切入点。这不意味着路要越走越窄,广泛涉猎是必须的,掌握各领域的设计动向,平面、网页、UI,来者不拒
发展方向开始变得清晰明确,随着科技深入人们生活,产品思维的重要性会直线上升。作为一名设计师,用户体验已经变成必修课,它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这方面的学习渠道并不系统,重要的是保持对于科技与生活的热爱,还有不将就的态度
扎根设计本文结束前,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回答,我究竟喜欢设计吗?嗯我敢说,至少是我了解的职业中最喜欢的。发散思维、寻找灵感的阶段最为有趣,确定方向、一气呵成时最有成就感。尽管工作越久,越难察觉自己的进步,但有时回头看自己的作品,又会忽然惊喜自己当时就能做出那样的设计
一朝为设计师,便是终身的选择,即使哪天我不再从事设计,也无法置身事外。因为,它已变成我的世界观。
效率篇
上次优设哥在微博搞了一次小调查:「请一句话证明你有重度拖延症」。没想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童鞋那么多,收到1200 + 评论,截一些图放上来:
看完图老师小编恍然大悟,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为了不放弃治疗,与你分享这篇文章,来自《拖延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给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希望童鞋们不要点个赞,转发马克一下,然后默默告诉自己,等会再看
1、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是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我今晚将花半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 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
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惟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惟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9、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不是:我必须对任何需要我的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工作的时候,我没必要接听电话。我会收看留言,然后在我做完事情后再回电。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不是: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等等),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看一部电影。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s://m.tulaoshi.com/pmsj/)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记住:
你能够